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817558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6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题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记载,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材料说明春秋时期国君的来源主要是A.天子的同姓亲族B.天子的姻亲妻党C.古王后裔D.殷商旧族2.2016年4月4日上午,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同胞齐聚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敬之情,追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下列
2、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设立三省六部 B.确立皇帝制度 C.颁布“推恩令” D.推行郡县制4.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5.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县、邑、侯国卅八
3、: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6.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了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推恩令7.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设通判监督知州,财政上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运往中央,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得地方实现了有效治理C.形成“三冗”局面 D.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8.“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
4、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我国行省制度始于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9.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劝谏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君主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观念日趋淡化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10.据传明太祖曾经写诗描述自己的辛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这个问题,明太祖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置军机处管理西北军
5、务C.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11.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C.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12.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
6、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3.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最终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思维D.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14.《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
7、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A.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C.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D.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15.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16.近代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该新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
8、鸦片战争 D.抗日战争17.1896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的写作背景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B.《辛丑条约》的签订C.八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