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

ID:47751730

大小:555.3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10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_第1页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_第2页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_第3页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_第4页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word学案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1.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

2、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2.背景探寻《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3.文学常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关于三苏的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陂陁(  )     ②徜徉(  )③林麓(  )④睥睨(  )⑤褰裳(  )⑥撷林卉(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ɡyánɡ ③lù ④pìn

3、ì ⑤qiān⑥xié2.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3.一词多义①其②适③以④于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④到,往/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②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4、”。5.古今异义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古义: 今义: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古义: 今义: 答案 ①古义:向阳和背阴。今义:拥护和反对。②古义:横渡江水。今义: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6.文言句式①其旁古木数十: ②惟其无愧于中: ③行于松柏之间: ④无责于外: 答案 ①定语后置句。②③状语后置句。④被动句。7.文学文化常识苏辙,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故称________,著有《________》答案 子由 颍滨遗老 文定 苏文定公 栾城集一、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子瞻迁于齐安: ②西曰西山: ③陂陁蔓延: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 ⑤皆效

5、于左右: ⑥辄睥睨终日: ⑦斥其所据: ⑧无责于外: 答案 ①调任官职。这里实为左迁(贬职)。②是。③倾斜不平的样子。④横渡。⑤显示,呈现。⑥斜着眼看。⑦开拓,扩大。⑧被二、疑难突破2.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答案 贬官之意;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答案 游历之乐。4.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

6、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答案 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的。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答案 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做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6.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答案 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

7、,“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一、文白对读职。这里实为左迁(贬职)。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与鄂城隔江相望。庐于江上:居住在江岸之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先住在定惠寺,第二年迁居临皋亭,亭临长江,所以说“庐于江上”。武昌诸山:指樊山等。樊山上有九曲岭教。精舍,僧人、道士等居住修炼之所,这里指寺院。西山:与下句的“寒溪”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