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2-2013年北航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马拉克思整理上传) 一、简答题(7选2) 1、为什么说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维稳作用第一,中等收入阶层极易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首先,中等收入阶层极容易成为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替罪羊。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其次,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由于高收入阶层不断挤占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空间和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处境面临尴尬局面。第二,我国中等收入
2、阶层的规模制约了他们不能顺畅表达自身利益。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够充分,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要求和权利愿望还没有在一定规模上形成,还不可能有公民行使自主权利的积极行动和组织自觉。第三,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第四,网络媒体舆论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维稳作用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能笼统的说中等收入阶层就是社会的“稳定器”;分析中等收入阶层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学者的“稳定器”理论,而是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综合分析。首先,政
3、策导向是中等收入阶层能否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次,判断中等收入阶层能否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需要结合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具体国情来综合考量。总之,如果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那么中等收入阶层渴求稳定、害怕变革的特性就会发挥作用,使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续受损,其阶层利益无法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三)
4、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在西方,中产阶层就是“大众”的代名词,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产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经有“90%进入中流”、“一亿人口皆中流”的提法,其他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数量也大约在70%-90%之间。2、简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原因。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在“文革”结束后,开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兴起的一种思潮,有着特定的历史缘由。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思潮由衰落转向勃兴,“它适应资本主义从国
5、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由一种理论、学术,政治化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的时期”[6]108。从历史渊源来讲,非社会主义思潮在党内和国内早已有之。尤其是当社会主义制度立后,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思潮在国内的市场有所扩大。从外部环境来看,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帝国主义势力就想把社会主义的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美苏争霸是外在表现之一。资本主义国家动用大量宣传机器,用非社会主义思想腐蚀、渗透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群众。国内外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滋生提供了良好时机。这一反动思潮刚出现苗头的时候,邓小
6、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就旗帜鲜明地举起四项基本原则的旗帜,开展反对精神污染的运动,教育广大群众和青年要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然而,当时党的个别领导人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决策失误,导致这一思潮在我国不断蔓延。而且,国际和平演变实力也不断加强。当时国际和平演变的势力直接推动国内某些反动知识分子兴风作浪。这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泛滥的重要外因。从根本上讲,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产生与泛滥,深受历史上所遗流的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的传统,历史较长。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7、,仅仅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但是,并不表明小农生产的文化心理和封建传统就彻底消除了。这种小农生产文化心理传统,在我国具有“自由散漫、盲目极端、惯于狂热的心理机制;只相信感性经验而忽视乃至排斥理论知识的思维习惯”[9]的特点。各种封建残余、腐朽思想,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就很容易沉渣泛起了。对党和社会主义存在怀疑和失望情绪的一些人,和国外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结合下,以及他们骨子里所具有的小生产文化心理传统,那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就很容易在我国泛滥了。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论原则。 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在实
8、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2]225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