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

ID:47542849

大小:326.5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9-17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_第1页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_第2页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_第3页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_第4页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讲座2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教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讲座(二)经济成长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1题”规范答题讲评[解题技法]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三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注意材料的层次,材料一和材料二

2、之间的关系,材料中的省略号前后的内容,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细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材料中的隐性信息。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第三步扣教材——依

3、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

4、。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23(1)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23(1

5、)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2)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高考示例][例1](2018·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第一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第二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23第(1)问,根据材料中上海“依港兴市”“工业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曼彻斯特“工商业城市”“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设立议会和市政府”等有效信息,从交通

6、、工商业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中期以后”,结合材料“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联系所学知识如国家政策扶持、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组织答案。第(3)问,可根据材料中“过于拥挤”“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旧贫民区仍然存在”等有效信息,从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贫民窟现象等角度作答。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

7、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运用演练]1.(2017·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

8、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