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72489
大小:554.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1-11
《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系列: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归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训练系列3:线段与角的计算及解题方法一、求线段长度的几种常用方法:1.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例1.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图1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所以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2.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例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
2、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的长。图2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所以PB=2NB=2×14=28又因为AP=AB-PB,AB=80所以AP=80-28=52(cm)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3.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例3.如图,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
3、B的多少倍?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8因为,即又由<1>、<2>可得:即BC=3AB例4.如图4,C、D、E将线段AB分成2:3:4:5四部分,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且MN=21,求PQ的长。分析:根据比例关系及中点性质,若设AC=2x,则AB上每一条短线段都可以用x的代数式表示。观察图形,已知量MN=MC+CD+DE+EN,可转化成x的方程,先求出x,再求出PQ。
4、解:若设AC=2x,则于是有那么即解得:所以4.分类讨论图形的多样性,注意所求结果的完整性例5.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cm,求AC的长。分析:线段AB是固定不变的,而直线上线段BC的位置与C点的位置有关,C点可在线段AB上,也可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图5。解:因为AB=8cm,BC=3cm所以或综上所述,线段的计算,除选择适当的方法外,观察图形是关键,同时还要注意规范书写格式,注意几何图形的多样性等。8二、巩固练习1.已知线段AB=8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使它等于3cm,E为BC的中点,求线段AE的长(有两解)
5、。2.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的长。3.如图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3:4三部分,M是AD的中点,CD=8,求MC的长。4.如图所示,已知B,C是线段AD上的两点,且CD=AB,AC=30mm,BD=40mm,求线段AD的长.5、已知:如图(7),B、C是线段AD上两点,且AB:BC:CD=2:4:3,M是AD的中点,CD=6㎝,求线段MC的长。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8厘米,CB=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
6、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厘米,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厘米,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8三、求角的度数7.如图所示:已知,平分,平分,分别求的度数。8.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B平分∠EOD,∠COE=100°,求∠AOD和∠AOC的度数.9.如图,∠AOC、∠BOD都是直角,且∠AOB与∠AOD的度数比是2︰11,求∠AOB和∠BOC的度数.10.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
7、D,∠FOC=90°,∠1=40°,求∠2与∠3的度数。11.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O点,∠COE是直角,OF平分∠AOE,∠COF=34°,求∠BOD的度数.812、如图,点A、O、E在同一直线上,∠AOB=40°,∠EOD=28°46’,OD平分∠COE,求∠COB的度数。13.如图9,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若∠AOD=14°,求∠DOE、∠BOE的度数.14.如图,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1)若∠A=60°,求∠O;(2)若∠A=100°、120°,∠O又是多少?(3
8、)由(1)、(2)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当∠A的度数发生变化后,你的结论仍成立吗?(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8七年级期末复习专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