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德育工作心得:扬道德正气,树德育新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德育工作心得:扬道德正气,树德育新风 德育工作心得:扬道德正气,树德育新风 ---我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青少年是生理、心理都在发生急剧而复杂变化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需要与知识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
2、的人生。 我校德育工作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为目标,把整个德育教育建立在德育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形成系统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
3、观念和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教育,大大弱化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信度与力度,给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长环境恶化,学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传播工具先进发达,电脑、手机上网,生动形象,信息丰富。这些信息未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于部分学生幼稚单纯,阅历浅,鉴别能力不强,一些品位低下的文化和不健康的道德观念象病菌一样严重地侵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扭曲了这些学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已成为未成年人乐此不疲的电子“海洛因”
4、,缺乏有效监管的地下黑网吧使部分学生泡吧成瘾,致使少数学生学业荒废,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另外我校处在市区中心,学生更容易耳濡目染不良社会现象,更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一傅众咻影响的不仅仅是教育效果,更让正在学习与模仿阶段的学生处于迷惘与矛盾的状态之中,对后续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2.家庭教育失范,家长责任意识淡薄 一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在社会泛滥。在这种思潮的毒害下,有些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的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只希望子女早一点毕业,然后回家赚钱。有
5、些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混噩噩地打发时间,在校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发生。表现为时常逃课及迟到、早退。“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这些学生心安理得的违纪理由。 二是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家长往往把对孩子实施教育的任务推给学校,或是相互推脱,自己却管得少之又少,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孩子相处。缺少朋友的关心,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监护人的监管,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心理失衡,存在多种不稳定
6、因素,也就特别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校又难以形成合力,老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德育教育在这些孩子身上很难产生明显效果。 三是中加学生大多来自外地,父母不在身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很难立体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了问题,也很难及时地寻求家长的配合,家长也因为各种原因,基本上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其他几乎不问,他们认为我把小孩送到学校,全部的教育任务自然交给学校。 3.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社会评价较片面。 近年来,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可是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还是有些微不足道,可以说,社会对
7、教育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整个社会,都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中、高考升学率,却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虽然国家一再重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是在目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太大的转变。这样,一个学生只要有好的成绩,就可以考进一所理想的学校,就可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却没有多少人会真正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社会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社会不净,家庭不管,评价失当,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弱化的
8、主要原因,从而使担负着重要职责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常常显得无助和乏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孤军奋战,孤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