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043111
大小:186.0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7-06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40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难点40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重要的虚词关键虚词,翻译不虚。有些恰是得分的关键点,翻译时要注意以下3点:1.有些虚词可不译,但有些虚词必须译出,且要翻译到位。如:“以”这一高频虚词,它有介词义,如“用、拿”“凭借……身份”“因为”等;有连词义,表目的,“来,用来”,表示并列,“并且”等。例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意为“用、拿”。2.有些虚词兼有虚词义和实词义。考生翻译时要注意区分,保证实词义的落实。例如:“所”作为助词,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可不译;与“为”搭配
2、,组成固定句式“为……所……”,表被动;还可做名词,意为“处所、地方、位置”。例如:(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可不译;(2)“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所”意为“地方”。3.留意特殊虚词。对于复音虚词,考生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例如:“得无”不是“得到没有”的意思,而主要表达两种语气,一是揣测性的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二是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陵论白居易《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
3、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孟坚①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作者用忠、孝、智、勇的标准来衡量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行
4、为,认为他“非人臣人子”6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
5、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原文有删改)【注】①班孟坚:即班固,班固字孟坚。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6、汉语。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答案】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因而使自己的身份卑贱,(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同时指出李陵虽投降了匈奴,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批评,史书上对他的同情远远超过对他投敌的谴责。白居易在读《史记》《汉书》时,对司马迁和班固未明确地批评李陵很不满意。本文对为李陵辩护的种种言论进行批评,给了李陵一个全新的历史定位。《考试大纲》所6规定的常见的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文言虚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
7、法”规定了考查内容:“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2016—2017学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后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6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
8、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