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52900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如何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摘要: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逆反心理”常常让教育者头疼,木文将从中学生自身和外界两方面来思考如何对待“逆反心理”。关键词:屮学生;逆反心理;对策口前,提到“逆反心理”,人们并不陌生,特别是为人师,为人父母者,更是深有体会,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明明是善意的和止确的意见,却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越想要他们这样,他们就越不这样,总是和大人对着干。”这种常常让教育者感到头疼和无可奈何的现象,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种心理呢?中学生逆反心理
2、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而是应该积极对待。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那么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也不是只靠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这需要中学生自身和外界的相互努力和作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一、中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逆反心理的主体是中学生自己,要想克服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正确对待家长教师的教育和帮助,
3、积极配合参与教育活动。这要求我们中学生能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与父母老师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并且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进而作出合理的选择和行为。二、改善外界刺激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方面存在不足,很容易刺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我们要注意对外界刺激的改善和应用。针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我们为人父母者,应该注意的就是优化家庭教育。1•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能一味的操办,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主,不要总是把他们
4、当着孩子来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处处被管制,遇到事情,多给孩子商量的余地,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2•给“不准”一个充分的理由。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常常不准孩子这样,不准孩子那样,却不给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准,采取强制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反而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为人父母者,凡事多给孩子一个理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了明口你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也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孩了的逆反心理。3.给孩子充分的鼓励和赞扬。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我们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
5、赞美自己的话。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希望得到好评和赞美,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之间。然而我们的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总是爱说孩子的不足,尽管他们想以此來刺激孩了,让他们改善自身的不足。可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很多的孩子在父母的数落中,很容易接受消极暗示,认为口己真的很差劲,进而表现出冷漠,逆反等心理。因此,我们要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4•加强沟通,增进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需要”长期没能满足,就很容易产生逆反,
6、因此,对孩子内心需要的了解是父母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就需耍父母,平时多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孩子的共同爱好和兴趣,在活动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掌握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滋生的土壤。再者,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改善学校教育,加强教育者的反思和改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1•转换口己的教育观念。改变自己陈旧的思想,树立教育的新观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以往的题海战术,为学生减压,
7、切实的实行素质教育,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从而消除学生因疲劳和不满而造成的逆反心理。2.改变“严管”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改变以往“管制”的方式,创建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商量制定班规,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满足“成人感”和独立的需要。3•注意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中学生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寻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增加对
8、学生的了解。而且,在对学生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有一个公平的态度,对任何学生不抱以偏见,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有一个同一的标准,做到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冤枉任何一个学生。总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症下药,就能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