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

ID:46585657

大小:277.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5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_第1页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_第2页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48·第36卷第35期2010年12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l7IECTUREV01.36No.35Dec.2010文章编号:1009·6825(2010)35.0048—02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郑毅辉摘要:通过对紫禁城等经典进行研究,从空间尺度以及视觉感受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建筑中的形与势,具体阐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大小、远近、局部与总体、细节与轮廓等方面的手法和技巧,以期指导当代建筑设计。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形与势,尺度,视线中图分类号:Tu.092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古建筑的外

2、部空间设计中,“尺度”始终是掌控全局的一个关键词。适宜的尺度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就中国古代建筑而言,形和势是其构成空间的平面(进深和面宽)、立面(高度)及欣赏视距等的基本控制尺度。中国古代的尺度系统,其标准取自人体并以十进制推衍而成。在古籍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如《家语》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风俗通》云“步始于足,足率长十寸,十寸则尺,一跃三尺,法天,地,人,再跃则步⋯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ll尺故曰丈夫”等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规定作为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外部

3、模数”,就是源自以人体为准绳的尺(10×10)、千尺(10×10X10),由此而营造出的空间无论近远、大小、整体与局部关系都是合乎“尺度”的。“形”和“势”的关系在中国有很多定义,如“百尺为形,千尺为势”“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形即在势之内,势即在形之中”等等。形与势是古人对事物近观与远观时的空间视觉感受的描述。形,一般在百尺之内,但非纤芥之形;势,一般以千尺为率,但非过远过大之势。近观感受以百尺为限,远观感受以千尺为限。这是我国古代匠人通过大量的实践,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的外部

4、空间模数。中国古建筑所营造出的外部空间都是以此为标准进行控制的,即或有所超越,亦是以此为基础超越,其基准点并未改变。对于“形”,古人有“近以认形~近相住形”之说,其近观感受的视距范围是以百尺为限的,是为“百尺为形”。将百尺换算为现代公制约为23m一35m,在此视距范围内,人可以看清事物的细节,这与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以人体尺度为基础探讨的关于20m一30m的社会交往距离可以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细节,以及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到的25m外部空间模数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现代光学研究可知,人的清晰

5、视觉角度,在水平方向为左右各200一300,即双目视野在60。以内,一般以500为有效观察视角(见图1),这也正是百尺视距处看面宽百尺的建筑物的水平视角(见图2);而人在垂直方向的有效观察视角为40。(见图3),相当于百尺视距处看建筑物的高度限制为百尺;由此可推知百尺与建筑单体的体量尺度确有联系,建筑的面宽、进深和高度皆适合以此为限。以“百尺”作为空间控制模数的建筑,会给人以适宜的尺度感,不会让人产生夸张失调的感觉。对于“势”,古人有“远以观势,虽略而真”之说,远观视距应以千尺为限,即“千尺为势”,按

6、现代公制算大约为230m一350m,在这一视距范围内,人们看见的是事物的轮廓和动态特征,而细节则无从辨认,以建筑而言人们看到的是建筑的群体形象。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类活动的研究可知.千尺对于人而言。是一个能愉悦胜任的步行距离;而于千尺处观百尺之形,其视角约为6。(见图4),人眼的中心黄斑区的灵敏视角为100左右(见图1),在此范围内是人眼的视觉敏感区,超出此范围则视觉敏感度将下降、空间围合感逐步减弱、空间感受趋于疏离、空间人情味渐渐消失。因此,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将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及远观视距控制在千尺以内,

7、对于建筑群体及大尺度外部空间的设计无疑是非常关键的,由此可避免大空间带来的空旷感和疏离感。梁思成先生谈及中国建筑时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看西方建筑就像看油画,站在一个距离刚好去观赏它;看中国建筑就是看卷轴画,徐徐展开,逐渐展开才能看全面。看故宫时,老远看不见故宫,先看到大清门,然后清木廊,远远看见天安门,过了天安门再看端门,一点点展开。在千尺范围内看不见细部,就看群落和起伏跌宕的关系。到大概30m,100尺的时候,则必须看细部了,包括斗拱、彩画等。人眼清晰视角mo图1人的清晰视觉角度图2百尺处水平视角圈

8、3垂直方向有效观察视角图4千尺处有效视角形与势,即近与远、小与大、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总体、细节与收稿日期:2010·鹏.26作者简介:郑毅辉(1982·),男,助理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万方数据第36卷第35期2010年12月郑毅辉: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形与势·49·轮廓等对立性的宅间构成,实际都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在组群性宅问中,形与势共存.欲统筹其关系,尤须以空间构成在群体性、整体上的大格局及远观效果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