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72905
大小:463.00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9-11-24
《禅宗思想的科学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禅宗思想的科学解读援引科学,实证禅道周昌乐教授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国故新论之五dozero@xmu.edu.cn提纲禅宗是什么?禅宗看待世界万物的观念是正确的吗?禅宗为什么使用奇特的言行来启发后学?禅修者真的能够达到禅定状态吗?在科学昌明的当代社会需要禅宗吗?一、禅宗思想的简要论述早期禅法:《心经》、《楞伽经》三祖僧桀与《信心铭》牛头禅系:《心铭》六祖惠能:《坛经》、《金刚经》石头系与马祖系所谓一花五叶中国禅宗思想体系示要佛性论成就佛果万法唯识解脱论即心是佛认识论息心见性理入行入心性论顿悟明心见性自性方法论回归实践禅宗宗风分流示要慧能南岳怀让荷
2、泽神会青原行思马祖道一圭峰宗密石头希迁沩仰临济法眼云门曹洞禅宗公案举例宣州刺史陆亘大夫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泉召大夫,陆应诺。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即礼谢。《五灯》:217禅宗公案举例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唤其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赶出。《五灯》:36
3、3禅宗公案举例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祗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五灯》:366禅宗公案举例师有一日向七岁兒子云:“老僧尽日来心造,与你相共论义。你若输,则买糊饼与老僧;老僧若输,则老僧买糊饼与你。”兒子云:“请师立义。”师云:“以劣为宗,不得诤胜。老僧是一头驴。”兒子云:“某甲是驴粪。”师云:“是你与我买糊饼。”兒子云:“不得和尚,和尚须与某甲买糊饼始得。”师与弟子相争,断不得。师云:“者个事军国事一般,
4、官家若判不得,须唤村公断。这里有三百来众,于中不可无人。大众与老僧断:宾主二家,阿那个是有路?”大众断不得。师云:“须是具眼禅师始得。”三日以后,沙弥觉察,买糊饼供养和尚矣。《祖堂》:592禅宗公案举例温州净居尼玄机,…乃往参雪峰。…峰曰:“汝名甚么?”师曰:“玄机。”峰曰:“日织多少?”师曰:“寸丝不挂。”遂礼拜退,才行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师回首。峰曰:“大好寸丝不挂。”《五灯》:94禅宗公案举例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院主问:
5、“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古尊》:244禅宗公案举例有僧侍立,师(黄龙慧南)顾视久之问曰:百千三昧,无量妙门,作一句说与汝,汝还信否?对曰:和尚诚言,何敢不信!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将趋,忽咄之曰:随声逐色,有甚了期,出去!一僧知之,即趋入。师理前语问之,亦对曰安敢不信。师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坚住不往。师又咄之曰:汝来亲近我,反不听我语,出去!《指月》:935何为禅宗心法清凉澄观国师云: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注:即所谓《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
6、祖闻此言而解悟。二、色空观念的正确性说明禅宗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禅宗的这种色空思想能够有效解释我们的物理世界的真实情况吗?我们的宇宙万物真的如禅宗色空无二观念所能说明的吗?物质存在性的物理学观点在物质存在性方面,量子场论的观点主要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的认识:(1)就我们日常感知而言,物质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2)就微观的粒子而言,他们的存在又是依赖于(主观)观测的;(3)对于没有物质的真空,却可以充满“生机”,依然会造成可观测的效果。“量子泡沫”的生灭解释观量子场论引入时空量子化的概念,从而可以解释真空中物质粒子生生灭灭的
7、过程。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粒子可以从“无”中而生,格里宾:“如果说在足够短的时间之内,粒子的可用能量具有内禀的不确定性,…,那么就没有理由阻止整车的粒子“无中生有”地出现,随后又相互复合而消失。”物质存在性的禅宗观点主要源自佛教的般若性空观,其代表思想主要反映在《肇论》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不真空论”(应解读为“不真∣空论”)篇,便是用中观双遣方法来论述万物不真为“空”的思想。这里,禅宗空论也讲物质没有真实性,也讲万物为空,但却很好地处理了空无与色有的关系,能够更好地解释物理世界的本性。《肇论》中的色空观《肇论》:“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
8、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易,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如此,则非无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于何而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