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72467
大小:6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4
《浅论园林景观在现代海绵城市概念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园林景观在现代海绵城市概念中的运用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基于城市范围内维持旱涝平衡的城市设计理念,它要求城市整体在应对环境变化或自然灾害时,尤其是面对干旱和洪涝灾害中具有很好的弹性,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吸水、渗水和储水,在干旱调价下对水源进行释放。很显然,这种城市设计理念优先考虑了生态原则,并将自然途径和人工途径结合起来,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城市设计,城市排水一、刖S城市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要保障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先保障各项功能的完整,并相互
2、匹配。当前我国城市在建设上大多注意“面子工程”,将城市表面建设的繁华风光,而对一些真正发挥功能的地方却视而不见,这种做法是目前导致我国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薄弱的原因。为了减少发生内涝的可能,并在干旱季节内减少対城市用水的影响,就需要对城市进行新的改造。这种改造的思路是,既要满足在暴雨情况下不会对城市的地面造成影响,即发挥排水功能,同时也要实现城市对江水的渗透、吸纳和储存等功能。因此,常规的手段是无法做到的,只能通过生态性的思路來实现。海绵城市概念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截至日前,针对“海绵城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它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具有相
3、同之处,但它具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海绵城市”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城市看作是一块海面,,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海绵城市,最重要的是对“海绵体”进行建设,海绵体既包括容纳和释放水源的所有体系,如河流、湖泊、池塘,同时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二、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屮存在的问题以及海绵
4、城市的特点城市化一直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建国以来,我国就努力的向城市化方向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城市规划设计风格的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千篇一律:地面硬化一马平川、钢筋混凝土构建的高层建筑群,几乎是杜绝一切自然形式的方式来推广人类文明。尤其是在路面硬化上,城市屮可见的地面越来越少,在极端气候变迁因子的导引下,暴雨、洪流、干旱、热浪,城市同时将会变成灾难引爆的核心,这就好比是人类的皮肤坏死一样。同时,我国城市规划中述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缺乏整体性是关键问题,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地下排水系统大多无法满足城市的正常需耍。因此,要构建“海绵城市”,就必须
5、转变原有的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南,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而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來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简单地说,海绵城市具冇快速吸水和大量储水的特点,而本质上说,这一作用正是生态性的基木体现,人类只要不过多的干预即可完成。三、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的应用2.1海绵城市建设原则(1)整体规划原则。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从整体布局去考虑,建设项目的作用能否发挥作用,前期规
6、划设计很重要,尤其是要对城市的水系有充分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2)生态优先原则。海绵城市的理论原本就是建立在生态性方面的,或者说是依赖于生态性实现的。在进行建设屮要尽量减少人工的敢于行为,通过规划引导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口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3)安全防范原则。减少人工干预并
7、非放弃人工繁育,事实上,人工系统主要实现维护、引导功能,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4)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地面环境复杂,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H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5)统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