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53515
大小:74.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关于对联的重要知识我们来看看 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
2、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
3、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
4、·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
5、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 对联知识大全 一、对联的基本概念 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它要求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而春联的出现是在桃符的基础上慢慢演变发展起来的 现今我们在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时随处可见古刹、佛堂庙宇、博物馆、大学、古村落门楼、茶舍等处的佳联妙对 XX年
6、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对联的规则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就是说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每句之内词与词之间平仄尽量交替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也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另外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应尽量相反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另外写对联相关的横批可称为对联的题目即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7、 四、对联的分类 1、从字数上分类 短联: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 中等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对联 2、按内容分类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按联语出处分类: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 4、按写作方法分类:正对、反对、串对 5、按应用范围分类:门联、装饰联、交际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