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30969
大小:7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2
《中国哲学毕业论文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姓名:2014年6月25日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论文摘要: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二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朱熹对生态伦理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白然中的功用和行为实施等方面的观点,挖掘其哲学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以期为当询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论文关键词: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现代启示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全新意义的伦理学说,它研究人类对待生态环境的道徳态度和在生态屮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最终目的是达
2、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而言,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朱熹哲学体系屮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众所周知,伦理道德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吋,人类才能从关注个人的生存发展权力扩大到关注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生存权力。在生态伦理学中,生态伦理是人类由关注自身生存进而以恻隐之心推及世间众生的终
3、极结果。从这个角度看,朱熹对“仁”说的阐释,止是立足于生态伦理的产生原因上來说明的。朱熹仁说的核心是“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所谓“仁者,心之德=朱熹指)11:-天地以生物为心者,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故语心之德,虽其意摄贯通无所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日仁而已矣。请试论之。盖天地之心,其徳冇四,日元亨利贞,而无所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Z气无所不通。故人Z为心,其德亦有四,日仁义礼智,而仁无所不包。雹朱熹继承了二程“天地以生物为心叩勺观点,认为天地之心,其德包括元亨利贞,以
4、春夏秋冬的秩序运行。而人之心,此德是心之全德,包括仁义礼智四德(四性),而仁统包四德。所谓“仁者,爱之理覽朱熹指出:“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未发时,只唤作仁,仁却是无形影;既发后,方唤作爱,爱却冇形影。”朱熹以为仁是爱Z体,爱是仁Z用,两者是体现体用关系的统一整体;仁因爱而存在,脱离爱谈仁,仁呈现无形影Z状;爱是仁的根本表现,离开仁的支持,爱不复存在。这种仁中之爱是一•种广泛普遍的、由人及物的理性之爱,这既是人类道德层次提高的体现,也是人类实现牛命价值的一种情感需要。由对仁的概念的解释,朱熹说明了
5、仁的特性:“(仁)只此生意。心是活物,必冇此心,乃能知辞逊;必有此心,乃能知羞恶;必冇此心,乃能知是非。此心不生,又焉能辞逊、羞恶、是非!且如春Z生物也,至于夏Z长,则是生者长;秋之遂,亦是生者遂;冬之成,亦是生者成也。百谷之熟,方及七八分,若斩断其根,则生者丧矣,其谷亦只得七八分;若生者不丧须,及I•分收而藏之,生者似息矣,只明年种之,乂复有生。’'朱熹认为仁的特性呈现一种如四季更替的动态发展状态,是生生Z态,这使得天下万物皆知四徳,以徳为溯源;仁“乃天地万物Z心二而且“情Z未发而此体已具,情Z既
6、发而其用不穷”,无时不存在;仁作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具有四德特性,使得天下万物皆有向善的一面。这种生生之理屮呈现的向善论,是一种活泼泼、积极向上、天人和谐的向善。说到向善,朱熹指出:“元者,天之所以为仁之德。......至于元,则仁在天者而已,非一人之心既冇是元,而后冇以成夫仁也。......元者,四徳之长,故兼亨、利、贞;仁者,五常Z长,故兼礼、义、智、信。”《文言传》中解释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时指出,元、亨、利、贞是天之四德,以元为首。也被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这四者又是人之
7、德性,因此。天之四德又成为人之德。朱熹进而指出元者是人向善之长。是向善的出发点,这是一个自然向善的过程,真正能起作用的是人耍发现进而去实现为善,而且行善的人是群体性而非个体性的,这样才能真止实现仁的目标。“仁”具“生生'‘特性,而“恻隐Z心无所不贯二朱熹进而阐明仁与恻隐之情的关系。“仁便藏在恻隐之心里,仁便是那骨子。—仁便是恻隐之母。^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熹认为“仁者,人也二即人对世间万事万物向善的特性,是人Z所以为人、所以生的目的。恻隐Z情是人向善的表现z—
8、,人必须通过爱、恻隐、不忍等具体情感來实现人之善性。也就是说,仁是出恻隐之情所萌发的系列情感实现的终极口标。朱熹通过对仁的概念的阐发,认为纠二”是“天地力物之心J是“心之德,爱Z理",具有“生生'‘特性,是一种必须通过侧隐2情而实现的理性情感。他肯定“仁二“恻隐之心"和整个自然界的生长发展,指出了“仁"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原因——恻隐之心,进而说明人类必须向善和“爱物二人与自然界才能共融共生、和谐共存。这就使得以朱熹为集大成者的“宋明理学中,感性的自然界与理性的伦常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