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62460
大小:7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1
《103掘进工作面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巴合煤矿北块段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工作面名称:103掘进工作面矿长:总工程师:生产矿长:安全矿长:通风矿长:机电矿长:编制:审批意见:矿长:年月总T程师:年月U生产矿长:年月U安全矿长:年月日机电矿长:年月日规程贯彻时间:贯彻人:参与人员签名:103掘进工作面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103工作面位于矿井西翼,掘进全长约450米,因掘进范阳内原采空区不详,未进行实测,为了防止误穿采空区,掘进过程屮,必须进行探放水工作,为确保安全生产和有效解决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突水威胁,特编制本探放水措施:一、探放水钻孔布置探放水钻孔,应
2、按巷道的设计方向在其水平面和竖直面内呈扇形布置;钻孔应成组布设。(详见附图)二、探放水钻孔施工技术要求1、钻进时,发现围岩松软、片帮、来压或孔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顶钻等现象时,必须立即停钻,记录其孔深并同时将钻杆固定。要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2、钻进中发现有害气体喷出时,应立即停止钻进、切断电源,将人员撤到有新鲜风流的地点。立即报告矿调度室,采取措施进行处理。3、在探水孔施工中,如果遇到含水层、断层、陷落柱、溶洞时,应停止钻进,釆取措施,报调度室。4、应做到交接班时不停钻,打钻人
3、员现场交接打钻情况。5、探放水钻孔,完成探测任务后必须做好记录,并标探水控制点位置。三、安装探水钻前的技术要求(钻场)1、安钻地点有突水征兆时,应在釆取加固措施或用水闸墙封闭后,另找安全地点探放水。2、钻机窝严禁开在断层带或松软破碎岩层内。3、钻机安装必须平稳牢固。安好钻机接电时,要严格执行停送电制度。4、打钻前挖好排水沟,清理巷道并挂好风筒、电缆、管道等。5、根据我矿实际情况,在进行探放水钻孔施工前,必须先清挖干净临时水仓及沿途水沟,确保水流畅通。水泵正常工作,并备用水泵。四、探放水的安全措施1、探水巷必须
4、在探水钻孔有效控制范围内掘进,探水孔的超前距、帮距及孔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每次探水后、掘进前,应在起点处设置标志,并建立挂牌制度。2、巷道支护完好,使巷道有较强的抗水流冲击能力。3、打钻过程中,经常检查压柱是否松动,如果松动,必须进行加固后方可继续钻进。4、打钻人员衣着要整齐,衣裤要扎好,严禁戴收套,防止钻机旋转绞着衣物。5、探放水地点必须安设电话和报警装置。6、必须向受水威胁地区的施工人员交待清楚报警信号及避灾路线。7、探水巷道应加强出水征兆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工作,及时处理。情况紧急时必须立即发
5、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8.“钻探时,必须有瓦斯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气体。如果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超过《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文规定时,必须立即停止打钻,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报告矿调度室,采取措施,进行处理。”9、探放水人员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施工,未经审批单位允许,不得擅自改变设计。10、掘进工作面地点发现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缝,出现渗水,水色发挥有臭味等透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撤出所有受突水威胁地点的人员(即井下所有人员)至地面,立
6、即报告调度室。五、安装钻机探放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1、加强钻场附近的巷道支护,认真进行敲帮问顶。2、清理好巷道和工作面,挖好水沟,在打钻地点附近安设专用电话机。3、测量和探放水人员必须亲临现场,按照作业规程和本措施规定,确定探放水孔的位置、方位、深度以及钻孔数冃。4、打钻必须安排有经验的专职钻探工操作。5、钻进时,发现围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孔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顶钻等异常现象时,必须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并派人监测水情,如果发现情况紧急时,必须立即撤出所有井下作
7、业人员至地面,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6、探放水过程必须由带班副矿长在场监管并指挥。7、钻孔放水前,必须设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测定水量、来压,做好记录,若水量突然变化,必须及时报告矿调度室。8、钻进时,必须有瓦检员检查空气成分,如果瓦斯或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安全规程规定,即CH4浓度不大于0.8%,CO2浓度不大于1.5%,CO浓度不大于0.0024%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切断电源,撤出人员,并汇报调度室。9、瓦检查员每班对有害气体的检查不得少于四次。10、本措施由带班副矿长、班组长贯彻落实,由安全员、瓦检员
8、监督执行并负责对每个钻孔进行验收。此措施如有与《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行业标准相抵触,按《煤矿安全规程》及相关行业安全操作规程规定执行。六、避灾路线打钻过程中如遇穿水或突水事故,避灾路线如下:施工迎头T总回风井T地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