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

ID:46151801

大小:7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1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_第1页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_第2页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_第3页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_第4页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_第5页
资源描述:

《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摘要]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一直备受经济学界关注。运用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基于产品互补模式建立研究模型,通过测算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对鄂豫皖三省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分工合作建议。[关键词]产品专业化系数;产品互补;产业演变趋势;鄂豫皖[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64-02鄂豫皖(湖北、河南及安徽)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

2、要地位。三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但制约其长远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为了进一步发挥鄂豫皖三省的比较优势,促进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建设,增强其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本文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研究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问题。一、产品专业化分工研究模型本文在模型的建立上,选取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为实证依据进行研究,理由如下:首先,通过选择产品进行分析,比选择整个产业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具体,也更能真实反映中部六省的产业竞争优势;另外,鄂豫皖三省的经济基础不同,区位条件各异,选用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建立模型,更能有效地反映

3、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特色;最后,产品专业化分工系数可以更好地反映产品互补式区域传递的程度。具体数据模型可用如下公式反映:nij二Qij/Qj(I)式中,nij——i区域j产品的专业化系数;Qiji区域j产品的人均生产里;Qj全国j产品的人均生产量。二、基于产品互补模式的产品专业化分工实证研究(一)数据选取本文通过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选取其中"各地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和“人口统计表”中数据,对比研究鄂豫皖三省2005年和2009年产品专业化系数差异。(二)实证研究根据公

4、式(I)计算包括湖北、河南、安徽三省35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专业化系数nij,详见下表1所示。(三)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根据时间趋势,可以将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为占优型,即nij〉1;第二类为上升型,即nij的值由nijVI提升为nij>1;第三类为下降型,即nij的值由nij>1降低为nij<1;第四类为劣势型即nij的值始终为nijVI。根据表1结论,得出鄂豫皖三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业演变趋势如表2所示。三、鄂豫皖三省产品专业化分工分析由表2可知,湖北省占优型产品包括纱、卷

5、烟、原盐、发电量、水电、卷烟、硫酸、碳酸钠、农用氮、磷、钾化肥、汽车、轿车等。近年来,湖北省重点支持汽车、钢铁、石化等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突破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整体提升了工业竞争力。食品、有色金属、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历来是河南省的六大优势产业。2009年,河南省提出涉及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有色金属、汽车、装备制造、纺织、钢铁、轻工、食品等十大产业的产业振兴调整规划,详细分析了目前河南省各类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各

6、个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及推进方式,以促进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占优型产业主要集中于家电业、汽车业及相关能源与原材料产业。安徽省家电产业基础雄厚,省会合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汽车产业是安徽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正努力实现从“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的跨越;另外,安徽省资源丰富,仅煤炭储量就占整个华东地区的一半,使其在能源、原材料产业上占据一定的先天优势。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鄂豫皖三省的产品结构“同中有异”。例如安徽与湖北在汽车产业上各有千秋,河南与湖北在纺织产业上齐头并进,安徽与河南在原煤产

7、业上优势突出,装备制造业更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但实际资料显示,三省优势产品仍各具特色,省份之间的这种产业差异也使得产业结构不会完全趋同,从而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可见,由于鄂豫皖三省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特点等方面的不同,所形成的专业化部门各不相同,发展经济的条件各异,因此,任何一省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平行地发展一切经济部门。只有通过适当的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互通有无,互取所需,才更有利于提高中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参考文献][1]程必定.产业转

8、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5).[1]方大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承接的风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2]江三良.“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经济合作的经济学解释一一蒙城县经济发展跟踪调查与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