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39191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与接地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与接地系统摘要:在我国,建筑防雷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随着近年來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高层建筑有很多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隐患。在H常工作中通过分析建筑物防雷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以希望可以更好的做好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关键词:高层建筑;防雷;设计1建筑设施防雷等级评定在口常工作运用中,我们在对建筑设施进行防雷预设计时,首先要评定建筑设施的防雷等级。在国家颁布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7)屮,对建筑设施防雷类别的划分标准,除了由建筑设施的功能对其进行定性以外(第二、三类防雷建筑),还要根据建筑物的预计年雷击次数
2、N进行评定。在公式N=K•Ng•Ae(Ng=O.024Tdl.3)中:N为建筑设施的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K为校正系数,多数情况取值为1.0。Ng为建筑设施所属地区雷击大地年平均强度(次/Km2-a),Td为地区每年平均雷暴日(d/a),Ae为与建筑物截收同等雷击次数等效的面积大小(Km2),L为建筑设施长度(m),W为建筑设施宽度(m),H为建筑设施高度(m)0按照《规范》标准,上述类型民用住宅的年均预计雷击次数均大于0.06次每年口少于0.3次每年。综上分析,可以将这部分建筑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防雷技术的规范标准任何新建建筑的防雷设计依据必须有据可依,因此其建设项H工程设计图纸必须
3、是完整且严谨的。在做好防雷工作前,要认真查看工程建筑设计总说明和电气设计说明。目前气象部门常用防雷技术依据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接地装置安装》(03D501—4)、《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2003年局部修改版》(99(03)D501—1)、《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民用闭路监视电
4、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利用建筑物金属体做防雷及接地装置安装》(03D501—3)、《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等。3防雷接地系统概扌舌起来防雷就是在建筑物上通过预先安装的接闪器,把雷电引入建筑物下面的地面的一个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建筑物内部不受雷电打击造成损害。日前我国的防雷接地系统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3.1三种接闪器接闪器目前主要有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三种,一般安装在建筑物的顶部,作用是引雷或截获闪电,概括起來就
5、是把雷电流从建筑物上引下来。通常在建筑物内屋面女儿墙压顶处设置一圈镀锌圆钢①12,建筑电气上将其称为避雷带,使用间距为l・5m高为0.2m的支撑硬卡,将圆钢①12固定在建筑设施屋面、墙壁及楼梯上端,同时将刚性屋面或建筑结构层上的钢筋与避雷带进行焊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屋面形成一定规格的避雷网格,然后再将屋面避雷网与引下线进行焊接,最后再传入基础通过接地装置最终引入大地。当建筑设施标高高于30M时,还应考虑均压环的问题,非屋面外围框梁或圈梁钢筋通焊一圈。3.2引下线引下线即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的装置。其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电流疏引至接地装置。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设施的钢筋混凝土柱,
6、或者是剪力墙中的主钢筋,此外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金属烟囱等也可以作为引下线的选择。但应注意的是,当釆用钢筋混凝土柱中的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一般不设置断接卡,还要保证在室外适当场所设置一定数量的与柱内钢筋相接的连接板,采用以上方法的目的,是为测量和外接人工接地体等电位联结。如果建筑结构是砖混结构的建筑设施,就要在建筑外墙四周另设引下线,并在距离建筑外部地面离地l・8ni处增设断接卡。此外还要在离地1.7m至地下0.3m的一段采取其它保护措施。3.3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一般位于建筑设施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其的作用是促使雷电流能够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我们可以通过
7、建筑设施的基础作为接地装置,这种方法不仅美观、经济,更有利于雷电流场的流散,此外还有减少维护次数和增加寿命等诸多优点。由于笔者工作的江苏省东海县地区的建筑物大部分均是采用人丁挖孔柱基础,条件符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混凝土内基础也能达到作为自然基础接地体的要求,因此建议各地推广使用。长期实地工作经验总结,利用建筑柱基础作接地体的过程在建筑物地梁整体的处理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