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

ID:46128461

大小:48.7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_第1页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_第2页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_第3页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_第4页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对高考和新课程关系的认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屮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目前正由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推进。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推广,与之紧密相连的评价改革包括高考改革,前所未有、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扼守高中教育出口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理想的现实命运。“高中新课程好是好,就不知道将来高考怎么考”,“高考不改,新课程没法搞”,诸如此类的话,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域,经常可以听到。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不同,高中课改因直面高考而倍受关注,阻力与困难都很大。因此,厘清高屮新课程与新高考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此,笔者不

2、揣浅陋,略抒己见,以就教于同行。一、为了人的发展,还是为了纯粹的升学,高中教育必须作出抉择长期以来,高中一直是我国应试教育的重灾区,积重难返。从词源上分析,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高中。那时,一些高中校长对愈演愈烈的应试行为痛心疾首,将其痛斥为应试教育,与Z相对应,勾画出了美好的反义词一一素质教育。尽管一直到今天,学界对素质教育的词义争论不休,认为有叠床架屋之嫌,但鉴于尚未找到更精准的词来替代,所以一直沿用,作为教育的理想而广为人们所接受。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话说,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之后,最大的成就就是已经成为“共识”。从宏观上讲,几乎没有人怀疑素质

3、教育的合理性与正义性,但从微观上看,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已经成为举国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素质教育的理念要转化成现实,任重而道远。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育遭到严•重异化和扭曲。高中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为高校输送人才,在很多地方和学校,这个“之一”变成了“惟一”,原本附着在高中教育肌体上的很多有意义的功能被剥离,仅仅剩下了“应试”这一个功能。3年的高中生涯,究竟给成长中的莘莘学子留下了什么呢?尽管很少有人从教育层面去考虑,但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2008年8月31日的《文汇报》,上面有一篇徳国美因兹古腾伯格大学教授沃尔夫冈•汉宁

4、的短文,题目叫《教育要彻底改变》,谈及作者对中国的观感:“我于1985年初次来到中国……发现的变化,从成千上万自行车被拥挤的汽车所取代,到对科技的重视和加大投资,不一而足。然而,20年来,中国的教育方法却没有变化。这种教育靠的是记忆和复述知识,而不是开发人们自己主动的、批判性的思维和首创精神。”我们高中教育中的“拜分主义”倾向与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倾向一样讣人触目惊心,分数崇拜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严格的考试训练、机械的记诵之法以及不当的教学方法,充斥于我们的高中校园。置身其间的所有人,无不感受到考试的无形压力。“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怎么考”与“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

5、怎么学”,表面上看,不过是词序的颠倒,实质上反映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理念。从理论上讲,大家一般都赞同前者,但在实践中,却不约而同地关注后者。高考这一指挥棒,牵引看我们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其逐渐迷失在缺乏灵魂与文化的机械操作之中,这是教育的悲哀。那么,高屮教育究竟该如何定位呢?这是关系新课程与新高考成败得失的关键问题。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屮课程方案(实验)》作为本次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对高屮教育作了全方位的规划与定位。仅就定位而言,阐释十分明晰:“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是

6、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高中新课程,首要定位就是培养人,而不是训练人、选拔人。与之相适应的新高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基本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述提出了实现培养FI标的具体措施,包括“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述有选择课程内容应遵循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特征。所有这些,都为

7、新高考规定了发展的基本方向: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归根结底就是力求建立体现时代特色和教育规律、彰显人文关怀以及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崭新的高考机制。二、谋求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对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对目前我国教育的质量,要有清醒的认识。面对学生身心负担俱重,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及“高分低能”其至“高分缺德”等问题,我们应该痛定思痛。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认为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