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泥深层搅拌桩在钻孔灌注桩中运用的浅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水泥深层搅拌桩在钻孔灌注桩中运用的浅议水泥深层搅拌桩在钻孔灌注桩中运用的浅议摘要:利用水泥深层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我部桥梁桩基地质特性,采用在钻孔灌注桩周围搭接布置水泥深层搅拌桩,来加固软土地基,防止钻孔作业时塌孔。关键词:水泥深层搅拌桩、浆喷桩、搭接、地基、加固在汉孝城际铁路二标府河特大桥197#〜205#、217019#承台桩基施工中,全部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施工工艺,其上层覆盖有0.3〜13.6m的淤泥层,成孔过程中极易塌孔。其中197#〜203#承台桩基采用10m钢护筒的施工方案,由于护筒打拔机械多,垂直度难以控制,对工作面要求高,速度慢,造价高。为了提高桩基施
2、工效率,抢抓施工黄金季节,加快施工进度。项目部决定在204#、205#、217#~219#承台桩基施工中,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喷浆法),代替长护筒,对桩基施工平台进行处理。一、浆喷桩的布置204#、205#、217〜219#承台桩基为每个承台10根灌注桩,桩径0100cm,在每根灌注桩周围打12根①50cm的浆喷水泥桩,在灌注桩周围搭接布置,桩长为12m。布置如图所示将喷桩平面布置图二、施工工艺及流程1、原材料和配合比的确定浆喷桩加固材料选用32.5R普通硅酸盐袋装水泥,水灰比根据试桩(5根)结果选取4.5〜5.0,每根桩各加0.12kg的石膏和减水剂。每根浆喷桩用600kg水泥。
3、2、工艺流程场地平整一桩位放样一钻机就位f检验桩基整平机体一钻进至设计深度一反转提钻并喷水泥浆一至回填土面停止喷浆一反转提升至地表f成桩结束f施工下一根桩三、加固原理分析1、加固原理施工原理:高压缩性的淤泥或淤泥质粘土,呈软塑性,力学强度极羌易出现地基土破坏和滑动,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沉降以及较人的侧向变形,基本无天然持力层。利用水泥、石膏等活性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机械作用,将地基深处的软塑土与固化剂强制充分搅拌,结硬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满足一定承载力要求的地基。2、本工程的加固分析(1)在灌注桩周围搭接而成的环形水泥深层搅拌桩与周围土体充分搅拌,形成的水泥土能有效的阻止水的
4、作用,降低水的渗透,并且在水的作用下,水泥深层搅拌桩的后期强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能有效的防止灌注桩在成孔过程的塌孔。(2)水泥深层搅拌桩的刚度要比灌注桩周围的淤泥质土刚度大的多,在每个灌注桩周围搭接成一个封闭的圆环,能分散每个承台桩体上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将承台的土体分割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能限制和约束土体的侧向变形,阻止土体的移动。(3)水泥深层搅拌桩以浆液的形式注入土中,容易搅拌均匀。另外,可以直接把石膏按需要量倒入搅拌池,和水泥浆一起拌和均匀,压入土体中,对提高水泥桩强度有明显作用。四、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难点1、配合比的确定通过对淤泥质土中有机质含量和含水量的测定,初步确定
5、水泥种类与配合比,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外加剂含量,在通过现场原位搅拌取样试验结果,來调整配合比。在原位钻孔桩周围进行工艺性试桩,测定其强度。2、搅拌工艺为了能充分将水泥浆与土体搅拌均匀,每根水泥桩在成桩过程中进行二次钻进。第一次钻进,在确认浆液从搅拌叶的出浆口喷出后,启动钻机沿顺时针方向边钻边注浆,直至设计桩长,再继续喷浆5分钟后停泵,改逆时针方向搅拌提升至设计桩顶,第一次搅拌结束。第二次钻进,以同样方式再次顺时针方向钻进注浆,停止注浆的位置以水泥用量达到每根桩设计用量为止,但不能影响搅拌机的继续钻入,直至设计桩长后,改逆时针方向搅拌提升到搅拌头露出地面。两次循环钻进成桩,经过上下两次
6、循环钻进提升,使水泥浆在桩孔内搅拌4次,使之与土体充分搅拌。四、水泥深层搅拌桩施工注意事项1、搅拌浆液时,应严格按照先加水,水泥,减水剂,石膏的顺序投料,每次搅拌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必须充分搅拌均匀。在投料时必须把水泥硬块用过滤筛剔!11。2、严格控制送浆压力(0.4~0.6MPa),桩上部用低压力,下部用高压力,到淤泥质层时,适当增加送浆压力。搅拌提升速度0.5〜0.8m/min,下沉速度控制在ri.2m/min之间。严格控制喷浆速度和复搅速度,严格尚未喷浆的情况下提升钻杆作业。3、在确认水泥喷至孔底后,以l・08m/rnin的速度发转提升,在提升的同时连续喷浆,当提升到设计停灰
7、标高时,应慢速在原地搅拌「2分钟。4、施工中出现卡钻时,可以采用复搅时沿钻杆加水减少摩擦阻力已满足整桩复搅的需要。五、结束语利用水泥深层搅拌桩加I古I地基的原理,来加固钻孔灌注桩周围地基,代替长护筒施工的承台桩基,采用低应变检测桩基,全部钻孔桩都为一类桩。在钻孔作业时,未出现塌孔现象,每根钻孔桩都顺利完成。六、参考文献1、莫海鸿杨小平《基础丁程》第二版中国建筑丁业出版社2、刘孙玉《粉喷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工程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