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word单元测评B》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种群和群落》(高考体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60分)1.(2015浙江高考理综)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解析: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3种基本类型,该种灌木空间特征类型的变化会改变种群的密度,因而影响到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类型的改
2、变,在该灌木分布类型变化的过程中群落类型并没有改变,仍然为灌木群落,所以该灌木分布类型变化的过程不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而是种内竞争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的结果,B项错误、C项正确。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D项正确。答案:B2.(2015课标全国Ⅰ高考理综)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植物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灌木阶段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而来,物种数目更丰富,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更复
3、杂,A、B两项错;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灌木阶段生物的种类较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强,C项错;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植物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答案:D3.(2015广东高考理综)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解析:种内斗争导致最后阶段增长缓慢,A项错误。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
4、式可用Nt=N0λt表示,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增长模型为“S”型曲线,不能用此公式表示,B项错误。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计数一般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K值为10×12×1000=120000(个),D项正确。答案:D4.(2015四川高考理综)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
5、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图中显示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与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都在减少,因此,植物间的竞争会减弱,A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个体数量越少,表明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B项正确。生物由于生活习性、食物等关系而出现距离石头远近的不同变化,体现了该群落水平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蜥蜴数量增加,害虫数量减少,有利于能量流向牧草即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答案:A5.(2015北京高考理综)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
6、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2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通过观察图表,可知该实验研究的是两个变量(灌溉与否和是否驱走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大蚂蚁的数量变化是实验处理导致的,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出小蚂蚁是否影响大蚂蚁的数量变化,
7、A项错误。由题干中“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察点”,可得出该实验是用样方法获取数据,B项正确。从图表中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推知,大蚂蚁能够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C项正确。比较定时灌溉和不灌溉处理时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可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项正确。答案:A6.(2014课标全国Ⅰ高考理综)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