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944052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摘要: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加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來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三种冇利于语文阅读教学顺利进行的方法,旨在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教师;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72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而强调“学
2、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笔者仅就阅读方面列举三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一、框架阅读法这是-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时即可采用此法。众所周知,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所学的议论文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
3、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屮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常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插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半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二、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
4、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学生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L1的看法。学生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來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冇-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止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
5、“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一一思考一一求证一一对照一一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笔者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
6、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冇些学生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学生则认为除了热爱Z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场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
7、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一一《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阅读方法的列举在此已告一段落,但还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方法的知道与否,也不是对方法木身的理解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与否。同一方法同一教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不同,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