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思想的讨论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思想的讨论与分析摘要: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竟争H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我国加入世贸纽织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血临新的环境。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由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手段等诸多要索构成的系统,要科学有效地提高政府公观经济管理能力,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就必须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系统要索进行协调配套的创新。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思想一、目标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即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血所要达到的国民
2、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它实际上决定着管理的内容重点和着力方向,同吋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婆依据。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惜况不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重点亦不同o当经济过热时,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了重点目标;经济不景气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的实现,能够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其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持总需求
3、与总供给的人体平衡,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出现人起大落,都是源于经济总量平衡出现问题。在经济上升阶段,金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欲职增强,合理把握总需求的增长尤为必要。目前,居民消费行为已趋于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稳定,除个别热点产品外,不会出现排浪式消费热潮。因此合理控制投资增氏速度,特别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就成为保持总虽平衡的关键之举。在总量平衡中,经常项冃收支平衡尤为关键°例如,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再如,我国持续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
4、策,也会刺激进口的需求。二、主体的创新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履行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的内容是塑造现代政府主体,具体表现为组织创新和人员创新两个方而。其组织创新的实质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其主耍内容是改革政府职能、确立政府规模与提高政府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监管帀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宏观经济发展屮掌好舵,而不是去划桨,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划桨的积极性,掌好舵。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
5、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实现由微观氏接的干预向宏观间接调控的转变;按权责一致原则,调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防止职能交义,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弊端;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屮介组织;按照效能原则,确立最优政府规模,政府最优规模应是边际政府交易成木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边际制度收益和边际制度成本分别相等的那一点上;按照效率原则,要以尽可能少的机构、人员去完成既定的
6、工作任务,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成本,捉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关键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定位。不仅要进行组织创新,而且要进行人员创新,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实现宏观经济铮理的高效运作。三、客体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客体即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具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四、手段的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7、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広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它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也包括各种硬件,如各利
8、传媒和网络等。管理手段是决定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能否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水平。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帀场经济,要求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另一方而,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9、问题。人们一般的提法是:宏观经济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Z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无论如何,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重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一般都会采取法律的形式,以法律为依据,以相应的法律作保证,避免主观随意性。広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网络化,即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努力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