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

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

ID:45690034

大小:22.3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6

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_第1页
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_第2页
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_第3页
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111海洋环境学课程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赤潮的成因以及几种常见的赤潮藻类姓名:赵欣园班级:环科111学号:2011013171摘要:本文主要简单地对沿海赤潮现象的成因进行解释,并且对近几年几种沿海产生赤潮的几种比较典型的藻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旋链角毛藻、球形总囊藻等,对它们生长特性:包括温度,盐度,营养盐还有其他的一些环境因子进行简单的介绍。关键词:赤潮;赤潮藻;藻类生长因子前言1933—2011年,我国沿岸海域共记录赤潮事件1047起,累积影响面积22万km。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有2次记录,影响面积约1400km2;70年代8次,面积约5700km2

2、;80年代迅速增至74次,面积约34000km2;90年代记录次数已达151次,影响面积约22500km2。总体来看,我国沿岸海域赤潮有加重之势,赤潮发现次数逐渐上升,影响面积不断扩大[1]。根据所学的知识,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并且赤潮的成因比较复杂。赤潮的成因由于海洋中海水的水温、盐分、流速、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活细胞暴发性繁殖(增殖)或聚集,从而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异常现象被称为赤潮。赤潮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与海洋的气候条件、水体状况等有密切关系。形成因素可囊括为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3、和生物因素三大类[2]。几种赤潮藻类3.1.东海原甲藻东海原甲藻属于甲藻纲,原甲藻目,原甲藻科,原甲藻属。细胞呈不对称形,长15~22μm,宽9~14μm,营单细胞生活,但有时形成2~4个细胞短链,是目前原甲藻属中唯一己知能形成细胞短链的种类[3,4]。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2℃以下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率随温度增高而增加,温度低于13℃和16℃时,藻类的生长和存活能力明显下降。25℃时,藻的生长率稍有下降[5-7]。盐度对东海原甲藻的影响表现为在低盐度18下生长能力较弱;盐度22和35.7时,其生长能力相当;最适盐度为2

4、5~31[6,8]。东海原甲藻可以吸收无机磷NaH2PO4,又可以利用3种小分子有机磷ATP、葡萄糖-6-磷酸和甘油磷酸钠,这说明东海原甲藻在自然海水中可以利用的磷源比较广泛,从而可以为东海原甲藻赤潮形成提供丰富的磷源[9]。该藻类对光照也有特殊要求,根据实验[10]得出光周期在6h以下为不适区间,8~18h为亚适区间,20h以上为最适区间。可以推测,在日照时间长、持续光照的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容易迅速大量繁殖,形成赤潮。3.2.中肋骨条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隶属于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5、,中心纲(Centricae),盘状硅藻目(Discoidales),骨条藻科(Skeletonemaceae),骨条藻属(Skeletonema)[11]。在自然条件下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可以共存,并且在某些海域的赤潮形成过程中常会产生交互演替现象[12-13]。从实验结果[14]可以看出,氮磷比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明显的作用,中肋骨条藻在N:P=16:1的水体中生长最好。中肋骨条藻在氮磷比高的水体中的生长状态较氮磷比低的水体为好,表明在富营养化条件下,氮比磷更易诱发中肋骨条藻赤潮,即使在氮磷比较高的情况下,中肋骨条藻也能很好生长

6、。除了氮和磷营养因子以外,中肋骨条藻还与其他的一些环境因子有关,根据孙大伟、欧林坚等人对该藻的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的实验[15]中看出:该藻类适宜生长的溶解氧7.30~8.90mg/L、COD为1.01~1.36mg/L左右,并且近海比远海的生长密度大;其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5℃~26℃;盐度在30.6‰~31.6‰。3.3米氏凯伦藻米氏凯伦藻属于裸甲藻目,凯伦藻属。1935年Oda在日本京都Gokasho湾发现这个种,定名为Gymnodiniummikmiotoi,后来陆续在其他海区也有发现,但是鉴定的名称不同,与其同种

7、异名的有Gymnodiniumnagasakiense和Gyrodiniumaureolum,中文译名有米氏裸甲藻、米金裸甲藻和长崎裸甲藻。2000年,Hansen等根据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将这个种以及其他两个种(Gymnodiniumbreve,Gymnod-iniumbrevisulcatum)从裸甲藻属独立出来,建立Karenia属,Gymnodiniummikimotoi改名为Kareniamikimotoi,相应的中文译名也改为米氏凯伦藻[16]。近年来,米氏凯伦藻经常出现在福建沿海的赤潮群落中,有时还与东海原甲藻一道

8、形成双相赤潮。它能分泌溶血性毒素,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引起养殖生物死亡,造成了渔业经济损失。其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23℃左右,根据实验[17]温度范围较窄,这说明了米氏凯伦藻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强,只能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大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