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06875
大小:129.0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4
《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10“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10“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词 牌词牌又称词调,是音乐与歌词间的桥梁。词牌与词旨无关,词的内容可见词牌下所附之题目。但早期词作,多只有词牌而无题目。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给每种格式取一个名字,就是词牌。关于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是原《菩萨蛮曲》的沿用,《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②取词中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此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为此称,又叫《秦楼月》;《忆
2、江南》本名《梦江南》,又名《谢秋娘》,因白居易有咏“江南好”的词,末句是“能不忆江南”,故称;《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只因苏轼词中有相关词句的原因。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等。古诗中的虚与实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
3、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
4、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
5、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三)虚实与烘托手
6、法的关系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
7、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