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48140
大小:620.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案新人教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反应进行的方向等化学反应原理,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以前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后续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实际上是化学平衡知识的延续,因此它还为后一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内容是按照如下顺序安排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为了让学生在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及如何定量表述上有感性知识,教科书安排了简单易行的实验。在
2、实验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准确表达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定起点,确定时间单位,找出易于测量的某种量或性质的变化。要明确反应物的本质决定了反应速率,在影响速率的因素方面着重介绍浓度、压强、温度及催化剂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这就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提供了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可能。在始态和终态保持不变的前提
3、下,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一个平衡,从而使问题简化。教科书通过实验,介绍浓度、压强(气体反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有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作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及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的引导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化学平衡移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结果,化学平衡总是向着反应速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方向移动。本章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工生产内容,但选择化工生产最适宜的条件必然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具体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的变化、能量变化等,进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学习全
4、面思考问题,兼顾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如温度对平衡和速率的影响,高压对平衡的影响及对设备材料的要求,在比较中趋利避害,取得最优化的工业生产条件,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化学平衡常数有利于从定量角度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理解,教科书利用某一反应体系的一组浓度数据,导出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的结论。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涉及反应的自由能变化(ΔG),要用到焓变和熵变知识,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更多的领悟,所以把它放在本章的最后(第四节),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教材通过生活中的
5、实际事例,力争使知识浅显易懂,使学生从混乱度的角度形成对熵的概念的粗浅认识。只要求学生能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全面。本章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在于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思考、想像,增大了学习的难度;说它具体,是因为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教科书利用数据、图片等引发学生思考,把抽象的知识适度地直观化,引发学生联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课时安排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课时第二节 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 2课时第三节 化学平衡 6课时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
6、行的方向 1课时复习 2课时小计 12课时王玉峰,江苏省淮州中学从容说课 在学生已有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却是一个难点。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实验21]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得出只根据看到的气泡产生的快慢来表示反应的速率是模糊的、不准确的判断。通过教科书图21的提示,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从测量H2的体积来比较反应的快慢。这种测量可以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H2体积的多少,也可以看产生相同体积的H2所耗时间的多少。如果在相同时间内测量溶液中H+浓度的变化,测量
7、锌粒质量的变化,也都可以定量比较这个反应进行的快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发现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因此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来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在交流中得出: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显然该反应以测量H2的体积最为简便易行。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是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功能,可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