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19103
大小:8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0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测练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基础演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埋没(mái)彷徨(páng)缅怀(miǎn)探chá(察)xuān(宣)告jiǎn(检)讨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A.对犯了错误的同志,要热情帮助,而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C.查阅了很多资料,我才弄明白“格物致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D.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凡风顺,有时经历一些挫折反而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解析:B项“错”应写为“措”;C项“志”应写为“知”;D项“凡”应写为“帆”。)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A.在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后,广东省防总要
2、求各地认真开展各项防御措施,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认真”改为“积极”)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把“在”调到“霍金”后面)C.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问题在同学们中间广泛引起了讨论。(把“广泛”调到“讨论”前面)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删去“大概”或“差不多”)(解析:A项将“开展”改为“落实”。)4.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C)依托于大数据建立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收集、传播的资源________有图书、文字等传统纸介出版物,________有
3、美术、影视、音乐等音像作品。其中,贵州籍汉族歌手吟唱的楚辞经典诠释了汉语________之美,彝族儿女演绎的悠悠旋律展现了他们的坚韧气质,大数据________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为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供了无限可能。A.既又迂回曲折开端B.只要就慷慨激昂开始C.不仅还荡气回肠开启D.要么要么缠绵悱恻开拓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B)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A.
4、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6.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人们的观念更新了。为此,某中学举行了一次以“我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几幅“深入骨髓的漫画,现代人几乎全部中招”。请你根据下面漫画的内容,说说这三幅漫画表现了一个什么共同主题。A.你想放下手机,发现没人响应B.现场交流C.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现代人大多成了“手机控”。(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自己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5、”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示例】我不同意奶奶的说法。一个人的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孩子有不良的习惯和行为应从小就纠正它,不能等到长大之后再纠正,那时可能就迟了。(3)清明是我们祭奠祖先缅怀亲人的日子。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请你说说现今清明祭祀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或看法。清明扫墓时,老一辈人一般都要在家里忙上一天。先要准备好鱼肉等饭菜,还要备好酒水,然后带上香、蜡烛、爆竹、纸钱等用品到墓地,还要全家人在墓前磕头,烧纸钱等物品。于是,清明时节的墓地满眼都是烧纸钱、放爆竹的现象,有些地方还因为烧纸钱发生了山林火灾。80后网友“过眼云烟”表示,像老一辈人那样扫
6、墓,不仅浪费钱,还破坏墓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这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方式。他想去爷爷生前喜欢去的地方转一转,看一看,用DV把那里的风景录下来,然后再买束花,去墓园里祭拜他,告诉他现在的变化有多大,让他在天堂安心。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外地打工者都很多,因为工作关系,好多人不能在清明那天回到老家祭拜,一方面是清明放假时间较短,来去不方便,另一方面汽车票、火车票也不好买,所以很难及时回家扫墓,而网上开设的网络灵堂和祭拜论坛正好为人们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也弥补了无法回家扫墓的遗憾。现今清明祭祀方式从去墓地烧纸钱到送鲜花再到网上祭祀,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更时尚,更能寄托哀思。虽
7、然祭祀方式变了,但是缅怀已故亲人的传统没有变。二、同步解读阅读“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不能,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是不重视“格物和致知”,而是埋没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意义,如果去掉了“真正的”,表达就不准确,就没有说服力。8.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做法对吗?作者用这个例子想证明什么?不对,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