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

ID:44816562

大小:87.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10-29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_第1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_第2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_第3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_第4页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邵书龙2012-9-2010:56:53  来源:《天府新论》2012年第3期  摘要: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关键词:社会结构;分层等级;代际流动  一、问题意识:有别于阶级与阶层的视角  上世

2、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在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阐释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情绪。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到社会分层与结构转型,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深层次的本土文化背景以及体制或结构的现实。例如,曾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分析的邓正来先生,后来醒悟市民社会这一观念基本上是西方历史经验与理论总结的产物,在中国并未存在过直接的对应形态。[1]再如,在社会结构分层问题上,主要借鉴前苏联的“两阶一层”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文化的视角邵书龙2012-9-2010:56:53  来源:

3、《天府新论》2012年第3期  摘要: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关键词:社会结构;分层等级;代际流动  一、问题意识:有别于阶级与阶层的视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在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阐释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情绪。从国家与社会

4、关系到社会分层与结构转型,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深层次的本土文化背景以及体制或结构的现实。例如,曾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分析的邓正来先生,后来醒悟市民社会这一观念基本上是西方历史经验与理论总结的产物,在中国并未存在过直接的对应形态。[1]再如,在社会结构分层问题上,主要借鉴前苏联的“两阶一层”分析法,其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作为社会分层的基本模式。199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的急遽变化,学界开始借鉴西方社会学通常使用的财富、声望、职业等多元的阶层分析方法。1990年代,社会学界大多

5、主张以韦伯的阶层概念取代马克思的阶级概念。[2]结果,“中国社会学一边倒地选择了阶层研究”。[3]阶层分析对于多角度地认识社会具有科学实用和方便的一面,学术视角的转向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简单地把多元阶层视角作为转型社会当然的理论预设,而对其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加具体分析,则仍会跌落于邓正来所批评的情况,可能会忽视一个更深层问题的探讨——对其所赖以建构基础的思想框架及其隐含预设的探讨。进入新世纪,阶层分析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社会不平等演化越来越难以做出满意的解释,理论跟不上现实。2006年,社会学

6、界又出现了“重回马克思”阶级分析的思潮“转向”。由仇立平先生揭橥的“回到马克思”的阶级分析,[4]引发了社会学界对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学术论争。沈原呼吁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是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5]。孙立平更提出了“断裂社会”概念,以阐释中国社会条件下再分配体制向市场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和社会分层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结构转型与分层机制的认识上,无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还是韦伯的阶层分析,理论框架都是从西方工业化背景和市场化的历史经验中概括

7、出来的,理论背后的实践逻辑和建构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文化传统具有内在统一性。将此框架运用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分析时,如果将理论背后的预设——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按市场原则和要素自由流动进行——当作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的逻辑,则会忽略中国社会关于等级和身份的文化传统,弱化文化对社会分层模式和结构变迁的制约作用。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路径迥异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这一点学界基本上没有疑问了。那么,它是否又与孙立平所提示的“上世纪后期开始的苏联、东欧等国社会变革的第

8、二次大转变”[6]有相同之处呢?在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转变中,苏联、东欧结构转型的初始条件与中国更为接近,比如都曾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民户籍制度等身份规定,在城市化迁移进程中,苏东农民也一度存在等级化的身份限制措施,但苏东农民仍然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城市市民,没有出现中国农民在城市化迁移中的等级化身份现象,更没有“农民工第二代”这种中国特色的现象。苏东等国随迁农民子女后来都非常顺利地接受了城市教育,转化为城市市民及中产阶级。在中国,对于身份的继承和因袭这一等级社会文化是如何延续下来并影响到社会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