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笑》教案(1)(新版)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笑[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2、能力训练:在分析、朗读的基础上,能有条理地复述各部分的要点.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3、思想情感教育:初步感受作者让生活充满笑声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3.初步感受作者让生活充满笑声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一个笑话,引起学生的笑声.问:笑有什么好处?学生发言,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一篇由我国著名科普
2、作家高士其写的专门写“笑”的教学设计>文章——《笑》.教师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分小组比赛:快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笑的词语.(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考虑分段.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节为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我们”对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第2节至第31节为第二部分,具体说明了笑的成因、笑的生理功能、笑的不同声音、笑的种种学问、笑的精神功能.最后一节为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意愿.(四)简要分析首尾两段.1、学生齐读第一段后思考:①“我们”对笑的认识为什么会“更加深刻了”?②句中“更加”一词可以省去吗?明确:①“现代医学的发展”.②不行,因
3、为“更加”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层的意思,说明以前人们对笑还是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的,如果省去就会与事实不符,也不能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本意.2.朗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愿,有什么作用.讨论后明确:“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意愿,也是作者写这篇教学设计>文章的真谛所在.(五)分析第二部分的层次.1.点名由一位学生朗读练习一.2.播放第二部分的录音,按练习一第一小题中列举的笑的内容,把这一部分分成五个层次.明确后板书:(2)笑的成因(3一8)笑的生理功能笑(9)笑的不同声音(10一24)笑的
4、种种学问(25一30)笑的精神功能(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把练习三、练习五做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分析、朗读的基础上,能有条理地复述各部分的要点.2.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作者写本文的意愿是什么?2.第二部分分哪几个层次?(二)讲读第一层.1.学生齐读第2节,并思考:笑是怎样出现的?明确:神经反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传入大脑皮层――接到信号――指挥肌肉――出现反射2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根据板书把要点复述出来.(三)讲读第二层.1.朗读第3至8节,由教师读每一节的前一部分,
5、学生读后一部分.读完后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笑的生理功能的?讨论后明确.2.学生高声朗读3至8节,然后复述这一层的要点.(四)讲读第三层.l.请学生合上书本,完成小黑板上的填空题.教师出示黑板:在下面指号里填上反义词.笑的声音:有大有();有高有();有粗有();有快有();有真有();有聪明的,有()的;有柔和的,有()的;有爽朗的,有()的;有现实的,有()的;有浪漫的,有()的;有冷笑,有().2.学生自改后反复朗读,然后复述这一层的要点.(五)讲读第四层.1.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10至24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下面问题:①笑有哪些学问
6、?课文是用了哪些整齐的句式,从哪些角度来组织“笑”的内容的?讨论后明确:本质精神愉快现象笑伴随你生活哲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比比皆是医学治病防疼笑的种种学问心理学感到温暖政治学非笑不可教育学愉悦学习艺术笑声满座文学笑的文学笑的诗歌2.教师小结:作者在写笑的种种学问时,从笑的哲学、笑的医学、笑的心理学、笑的政治学、笑的教育学、笑的艺术、笑的文学等角度来组织“笑”的内容.文中运用排比句式,结构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3.教师接着问:假如生活里没有笑会怎样呢?下面请大家做一道作业(答案不求一致,意思对即可).例:病人没有笑——加重病情售货员没有笑——
7、()做思想工作的人没有笑——()学校里没有笑——()艺术中没有芙——()文学中没有笑——()4.学生反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六)讲读第五层.1.教师范读.范读前明确听读要求:在这几节文字中,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比喻句、拟人句来描述笑的精神功能的?2.为什么作者要连用第二人称“你”来抒发对“笑”的礼赞?3.学生熟读这一层,直到会背.(七)学生回顾各部分要点,然后请几位同学有条理地复述出来.(八)布置作业.1、把练习一中的第二小题和练习二做在作业本上.2、熟读课文.教学后记: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中心明确,适宜学生自读.因此,让学生
8、在阅读或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课文说明性语言的特点,达到各项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