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与预防对策(医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与预防对策【关键词】导管;留置;泌尿道感染;预防留置导尿是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有创操作技术之一,留置尿管致泌尿道感染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容桂荣等[1]报道,在有导尿管或尿路械操作的患者中约20%~60%的患者有尿路感染,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0俞学红等[2]认为尿管留置3天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为31%,5天以上感染的几率为74%,长期留置尿管感染的几率几乎为100%。所以如何有效地预防因留置尿管致泌尿道感染已引起众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现将相关研究进展报道如下。1留置尿管致泌尿道感染的相关因素1
2、.1导尿操作导尿时无菌操作不正规或消毒不严格而致。可因插管时污染了导管的末端,拔出的尿管未经消毒重新插入,插管时尿道口等部位消毒不严格,强行插管等,细菌会沿导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导致尿路感染。1・2集尿袋更换时间基础护理书上要求,尿袋要每天更换1个,但据有关学者研究,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和每日更换1次集尿袋的尿路感染情况无差异[3]。因留置尿管的腔内逆行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尿袋与膀胱冲洗液,尿袋更换过勤,破坏了系统的密闭性,反而会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机会。1.3膀胱冲洗因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
3、经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多[4]。膀胱冲洗液的种类与感染的发生并无影响【5]。1.4尿管留置时间留置尿管的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成正比,留置尿管时间长是重要的感染危险因素,尿管长时间的置于尿道内,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降低了膀胱对细菌的机械防御能力,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繁殖而引发感染o1.5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有研究提示,病原菌以真菌为主(40.66%),其次是革兰阴性菌(31.87%)和革兰阳性菌(27.46%),病原菌以真菌为主不能排除与使用抗生素有关【6]。2预防对策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插管动作要轻、准、稳
4、。平时要注重对护士的操作培训,尽量争取一次插管成功,避免反复插管,如第一次未成功,要严格消毒尿管或更换尿管再行操作。插管时如病人精神紧张、男性病人前列腺增生,异物等情况时,不要强行插管,嘱病人深呼吸,放松,再进行操作,可避免组织损伤而使细菌入侵造成泌尿道感染。单向活瓣集尿袋具有防止尿液反流至膀胱的作用,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7]。有研究提示,单向活瓣集尿袋每周更换1次为宜,普通无菌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较适宜。为保持系统的密闭性,应尽量避免尿管与尿袋接头分离,但集尿袋的更换频率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值得进一步研究。因膀胱冲洗可破坏
5、系统的密闭性,工作中应用生理性方法冲洗膀胱比被动人工冲洗膀胱更好[8]。即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而起到冲洗膀胱的作用。因此不主张常规行膀胱冲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尿管留置时间越长,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会越多。临床上要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插管,(如尿失禁)应每日评估留管的必要性,只要病情允许应尽早拔除尿管,以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抗生素之前应先做血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滥用和使用不足均易岀现细菌的耐药性,疗程过长耐药概率增大。在密闭式引流的基础上,全身应用抗生素配合局部抗生素冲洗可延缓和降低留置尿管致尿
6、路感染的发生率[9]。另外,选择型号合适的导尿管,每日对外阴及尿道口消毒2次,引流袋及引流管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反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操作导管或引流袋前后必须卫生洗手或手消毒均可有效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3结论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留置尿管密切相关;与尿管的选择,尿管留置时间,密闭引流系统,膀胱冲洗,抗生素的使用,尿道口的护理,保证足够尿量等因素有关。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证,尽早拔除尿管是防止尿路感染的关键。加强尿管的护理也是控制尿路感染不可缺少的环节。但集尿袋的更换频率目前尚未达成共识,需进一步的探讨O【参考文献】1
7、容桂荣,张萍萍,郭芸,等•单向冲洗式气囊导尿管的临床应用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65-767.2俞学红,任旭东,杜燕•导尿与尿路感染的分析•护士进修杂志,1996,11(6):12.3范秋香,张春艳,蒋雪茹,等•两种更换集尿袋时间与尿路感染关系的探讨•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B):654-655・4VelaNR?SorianoF,GonzalezEC,etal.Infectionsoftheurinarytractcausedbypermanentcatheterization.natura
8、lhistory,infectivemechanismsandpreventionstrategies.Anoverallreviewbasedonourclinicalexperienceandresearch.ArchEspUrol,2007,60(9):1049-1056.5李麦玲,王艳丽,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