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艺术设计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艺术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艺术设计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摘要]进行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造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内在规律,指导教学实践,建构创新务实、开放互动的科学教育体系,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结合,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为各专业方向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洪缨(1970-),女,福建南安人,屮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研允方向为造型研究与教学;罗萍嘉(1977-),女,四川乐山人冲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在读序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设
2、计、造型研允与教学;陈真(1976-),男,江苏徐州人冲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造型研尤与艺术理论教学。(江苏徐州221008)[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4-3985(2010)29-0110-02造型能力培养是所有设计门类教学的基础,有关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造型实践活动屮形成和丰富的,因此,各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都有较长的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授课现状如下:多以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的“三人构成”体系为蓝本并且延续多年,课程门类划分细、内容杂、缺乏必要的衔接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3、;高校由于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无法有序组织教学;观念上仅将造型基础视为前期教学的形式训练,出现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弊端;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多传授、少引导,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当今社会,从生活方式到设计•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设计教学基础的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如何才能整合原有零散课程,优化结构体系,打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的造型基础,正是木文关注的重心所在。一、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基本规律,奠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1.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面向专业需求、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有机对接”的大
4、方向,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追求创新、发展个性”的教学思路。将“教学与科研并举、理论学习与专业拓展同行”作为切入点,完善造型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2.理清教学的指导思想。从“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三个方面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渗透,进一步强化造型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拓展训练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研究、理论教学、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屮注重设计理论知识更新换代,注重培养人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优势和教学特色。扭转传统基础教学“重道轻技”“眼高手低”的局面。强调能力训练,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再认识,做到学
5、有所川、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能出新的教学目的。3.探索学科授课的规律。依照造型基础课程的特点,开展渐进式教学,整合原有零散重复的课程,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宽口径,在教学中推行三个模式和三个突破,即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有机对接的教学系统模式;单项课题与综合课题并举的课程训练模式;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共进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突破班级封闭式教学形式,构建开放的教学沟通平台,实现一生多师、多生多师、师生互动,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突破教师一言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埋头制图、闭门造午局面,走
6、进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对课程训练内容先预算后决算,增强学生对市场的敏感性。4.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行课程建设负责制,保证教学团队的相对稳是,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变量。倡导积极承担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与最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学的科学化、前沿化,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展现”,通过课程训练和参加学科竞赛,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在这一过程中,着重提出自我超越、系统思考、集体学习、彼此沟通四点耍求,增强约束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生在人才市
7、场中的竞争力。二、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创新务实、开放互动的科学教育体系1.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补充和完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造型课程的基本规律,界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领域和实际价值,在学科交叉的力求综合、深入、系统、多维的视角建构造型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如在传统的造型课程屮加入心理学、纸张工程学等相关理论,拓展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各专业的外延范畴,打破单科定向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2.充分运用专业课程教改立项和双语课程建设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为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具体对行的教
8、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有效的转换互动,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入、系统开展。依据本专业学生掌握外语的不同程度,拓展学习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不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