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22093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数学课堂中有效“激疑”策略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英国教育家爱徳华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激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杲学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基石;对教师来说,课堂上不仅要“捉疑”,更应“激疑”,这是更高层次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课堂提问。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问题世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在激励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的火花。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人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静止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所以,笔者在设计课堂激疑吋着眼学生的
2、“思”,通过课堂教学教给V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来激活学牛的思维兴趣,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论文网一、把握激疑的时机,点燃学生探索的激情1•基于新知学习,激发兴趣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如果教师能联系学生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爭物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欲望,从而因兴趣而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动力。I大1此,新课询我把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编成了“小故事”,例如:有一天,熊妈妈做了三块大小相等的饼准备分给熊儿们吃,它先把第一块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熊甲一块°熊乙看到了说:
3、“我要两块。”熊妈妈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八块,分给熊乙两块。熊丙人声叫道:“我要三块。”你猜熊妈妈把第三块怎么分了。听了这个小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质疑)设疑:是啊,熊妈妈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淸楚了。面对学生“愤楼”的神态,教师适时揭题板书导入新课。借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编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进一步设疑,这样能把“教”的外在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他们迅速投入到新知学习中。2.基于解决矛盾,训练思维设疑可揭示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激疑则是认识矛盾,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
4、的思维过程。在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把解决学生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不断揭示和解决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差异的过程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如在教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计算1/2+1/3,并问学生能不能像同分母分数那样直接相加,学生有的冋答:“不能”,有的冋答“能”。教师又问:为什么呢?教师的追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就在学生冥思苦想之际,教师进行幻灯演示,把1/2圆的阴影和1/3圆的阴影拼在一起,然后又把2/6圆的阴影利3/6圆的阴影拼在一起,让学生一看就恍然大悟,从而验证了“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这样通过实物和幻灯的垃观演示使学生
5、一看就明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抽象概扌舌岀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因而,教师就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捉炼岀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个紧扣材料的疑点,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展示疑点,层层剖析,直至学牛豁然开朗。3.基于生活情境,解决问题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特别是对概念、定理、公式及解题过程等若干结论的探究发现和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利川身边、生活屮的情景创设情境,激发学主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牛的学习效率。从学主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加以联想,以启
6、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来巩固新知:再过儿天就要开六一联欢会了,老师想给同学们买点水果,可班费有限,只能买两种,你们说买什么呢?同学们都争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我很为难地说「'这可怎么办呢?这样下去非得闹起來不可,我还真不知买什么好了。咱们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激烈的小组讨论,人家终于发现可以用刚学习的统计方法來解决买水果的难题。二、提高课堂激疑的有效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1.把握有效激疑的难度教师设置的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冋答,起不到发展学
7、生思维的作用;问题太难,学生思考不出,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钱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使学牛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为学牛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发展,有效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2.把握有效激疑的频度“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相悖的。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H.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