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377289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1
《《走向浓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走向浓荣的战略选择》读后感读了《走向萦荣的战略选择》之后我有了口己的一些想法。这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力作,是作者对改革实践和理论长期探索的结品。作者从战略的高度对屮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进行认真的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困难、冷静地剖析问题的成因、大胆地设计对策、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蓝图。一、改革的起点、终点和过渡模式“改革的初始位置在哪里”,“改革方向是什么”是改革战略研究必须回答的首要向题,涉及到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改革的方向和1=1标。作者从经济运行机制
2、和资源配置方式说明起点模式的特征: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或行政命令,以指令性方式分配资源。并提岀传统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绝非修修补补所能解决,而必须对Z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是中国全部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与理论的立足依据和战略基础。作者明确肯定了我国经济改革在运行机制上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计划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但是,在计划与市场关系上,述没有找到如何更好地结合的形式和具休操作方式,以及相应的产权界定形式。作者认为,这些问题除了有待于实践提供更丰富的养料之外,从改革战略高度的探素会有很人的作用。改
3、革初期,人们看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但把弊端的产生仅仅归于决策权的过分集屮,或者归于“四人帮”对经济管理秩序的破坏。经过十余年改革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经济体制。其一必须扬弃I口体制,代Z以新的体制,根治我国经济运行在I口体制模式下的种种弊端,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一次新的解放,其二对微观基础重新构造,建立新型的公有制企业。对于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唯一的选择是双重体制并存,I口体制逐步退场,新体制逐步建立,对于以金业改革为中心的微观基础的重新构造,承包制可以作为过渡模式。但承包制是双重体制“相持阶段”的
4、产物,只能有限达到某些改革日标,其缺陷止好说明了承包制的过渡性质。对过渡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把过渡模式与冃标模式相混淆,不能把过渡模式下实行的政策当作改革的冃标,只有那种推动向目标模式前进的措施,才能被认为是改革措施。二、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改革是一个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利益关系的调整形成了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改革中,我们很少注意重要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成功与失败,几乎都同动力与阻力有关。作者抓住这个核心向题提出:在经济体制模式转换屮,经济利益体系
5、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利益主体的分化与重组、多元利益主体从模糊不清走向相对独立,是改革屮的觅大而明显的变化。各利益主体对口身利益的追求存在着利益目标Z间的差异,存在着利益刚性、利益摩擦,而彼此间又具有关联性,产生互动作用,经常使经济改革处于“两难”的处境。为此,作者提出在运用利益机制指导改革时,必须坚持平衡原则、补偿原则、分散原则、疏导原则。如果说对动力的研究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的话,对阻力的研究则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在结束语屮,作者再次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究,并指出:来白利益调整或利益再分配以及经济
6、运行本身的阻力不容否认,我们必须在改革过程屮为克服这些阻力而投人巨大的力量。特别是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Z后,利益方而的阻力以及经济运行本身的阻力会增大,改革遇到的困难也会增多,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三、经济改革的主线对于经济改革的主线,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把价格改革放在首位,认为应当及早全面放开价格,只有价格全面放开了,经济才能够转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另二是不能把价格放在首位,而应当把企业制度的改革放在首位,企业成为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价格自然就放开了,价格的放开是企业改革取得成效以后所形成的结局。作者
7、坚持自己一贯的企业改革主线观,主要从三方面对其主张的论述进行论证,使其更具有说服力,也更为完善。首先从治理通货膨胀的现实问题谈起。作者认为把通货膨胀当成是改革的必然产物是错误的。对丁•通货膨胀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过大引起的。作者认为增加投资和增加消费都不一主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我国主要是资金利用率低。重复建设项目多以及投资以后迟迟未能形成生产能力而使投资的增长成为通货膨胀的因素。对于举借内外债是不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作者也做了分析,指出:我国无论内债还是外债都耒超过社会承受的界限,关键在于
8、通过借借款而筹集的资金是否被有效地使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捉出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治理通货膨胀,但要特别注重增加供给方面的功效。抑制需求是必要的,但必须适度而不能过分,因为抑制需求只是治标的办法•只有增加供给才是缓解供不应求的根本措施。但增加供给主耍不是靠追加投入,而是在尽可能少追加投入的条件下增加供给。这样,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便成为可供选择的增加供给的主要措施。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增长在很人程度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