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

“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

ID:44289021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0

“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_第1页
“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_第2页
“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_第3页
资源描述:

《“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摘要:“南粳5055”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为优质食味品种,以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为主耍试验区,机插栽培时间通常在5月份。为了解决当前机插栽培中水稻成穗数不足而影响水稻产量的问题,进一步推广应用优质粳稻“南粳5055”,文章结合试验研究对其栽插行距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为同行提供帮助。关键词:“南粳5055”;机插栽培;行距;茎篥动态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

2、014)-05-34-1近几年,水稻机插栽培逐渐成为张家港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笔者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现,因受到育秧质量、大田整平、机插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在水稻栽插中,普遍存在缺棵、漏棵现象,特别是在栽插密度方面,往往与设置密度不符,不仅增加了补苗成本,还造成常规粳稻成穗数量不足,直接影响全区水稻产量的增长。下面笔者就结合不同栽插行距的对比试验研究,探究行距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试验材料和方法选取本地主栽水稻品种“南粳5055”,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具有较强的抗倒性。选择沟渠配套设施完善、排灌方便

3、的基地作为试验地点。设置两种不同栽插行距的机型进行插秧,一种为24厘米行距8行乘座式,一种为30厘米行距6行乘座式,进行生产对比试验,全程跟踪。试验地面积约为1亩,24厘米行距处理中栽2.2万穴,每穴4.03株,基本苗为9.34万株/亩;30厘米行距处理屮,栽1.6穴,每穴4.7株,基本苗为8.03万株/亩,管理措施相同。根据机插栽培技术,合理选择播种日期,适时移栽,合理密植,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并做好病虫害防治,播种时间选择在5月28日,6月14日施基肥,在6月16日时进行移栽,6月25日和7月9日两天分别施

4、分篥肥,8月10日施穗肥,10月24日测产。2试验结果与分析2.1茎菓动态通过试验分析发现,从基本苗栽插开始到成穗这个过程中,在24厘米行距处理中,其成穗苗数一直高于以30厘米行距处理,而两种处理方式的高峰苗都出现在7月19日前后。对于两者高峰苗和基木苗之比:24厘米行距的处理为3.40,30厘米行距的处理为3.85;成穗苗与高峰苗Z比:24厘米行距的处理为0.72,30厘米行距的处理为0.66o上述结果说明:30厘米行距处理中,由于行距相对较大,所以有利于茎分篥,但是后生分篥较多,分篥成穗率较低。另外,通过试

5、验还发现,两种处理方法中水稻叶龄动态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水稻栽插行距对水稻出叶速度没有太大影响。2.2纹枯病发病率纹枯病是“南粳5055”生长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发病率较高。试验相关数据表明,在8月9FI施穗肥Z前,是纹枯病发病的初始吋期,24厘米行距处理和30厘米行距处理的穴发病率基木相同,但是在株发病率方面,24厘米行距处理为0.27%,低于30厘米行距处理的0.47%;到8月19H,两种处理的穴发病率和株发病率都呈现上升趋势,24厘米行距处理中的穴发病率比30厘米行距处理偏低,为23.33%,30厘米行距处

6、理则为36.67%,而株发病率则高于30厘米行距处理;8月30日,24厘米行距处理的穴发病率为53.33%,株发病率为41.18%,30厘米行距处理的穴发病率为40%,株发病率为35.52%,9月20日的试验数据中,24厘米行距处理的穴发病率为56.67%,株发病率为37.78%,30厘米行距处理的穴发病率为50%,株发病率为25.61%,在这两个吋期,水稻已进入抽穗期,田间郁闭程度增大,纹枯病发仝率都逐渐提高,而对比结果表明,24厘米行距处理的发病率明显高于30厘米行距处理。2.3产量结构10月24日进行测产

7、,发现在24厘米行距处理中,其成穗数为22.30万穗/亩,千粒重为26.57克,较30厘米行距处理高,而其每穗粒数、结实率、总粒数则比30厘米行距处理的略低,24厘米行距处理的最终产量为567.44公斤/亩,24厘米行距处理的为512.01公斤/亩。3结语通过对“南粳5055”机插栽培中的24厘米栽插行距和30厘米栽插行距两种处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江以及苏南地区以机插栽培作为主要栽培方式进行水稻栽培吋,在相同管理措施下,应适当缩小栽插行距,增加栽培密度,以24厘米为宜,这有利于提高中小穗型水稻品种

8、的产量。当然,由于田间密度较高,纹枯病发生率也随Z提高,所以在中期应注重纹枯病的防治,这样才能确保水稻质量,提高水稻产量。未來儿年,我们还将对多个主推品种进行大田试验,以总结配套技术,为今后优质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1]顾明柯,钱伟东,王科峰,孙晨•“南粳5055”不同栽插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3,(5):51-52.[2]孙兰英,曹坤,李忠芹•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