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ID:44203700

大小:162.9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19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玉溪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2018届期中考语文学科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

2、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

3、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

4、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5、。(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1•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冋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岀外买酒。D.《小石潭记》屮,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圉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

6、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牛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D.耍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运用了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论述了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B.第1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的是为了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的观点。C.第3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生命的共感难以解释的现象引岀了对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问题的探讨。D.第4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人愤怒的吋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在悲伤的时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