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1530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2
《7000 DWT清油船结构强度设计【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船舶与海洋工程7000DWT清油船结构强度设计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与日剧增,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安全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要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海内外石油供应方式,建立和完善石油安全储备体系及期货市场,以提高中国石油安全度[1]。对中国而言,构成石油安全的三大因素包括:中国油气资源状况以及国内产量、进口需求;世界石油供需状况以及价格变动;建立在国内、国外供需基础上的石油安全对策[2]。二正文中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建立一定的石油储备,以防止突然出现的复杂问题,并及时做出紧急应对在20
2、10年,中国已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规模[3]。所谓油船:从广义上讲是指散装运输各种油类的船。除了运输石油外,装运石油的成品油,各种动植物油,液态的天然气和石油气等。但是,通常所称的油船,多数是指运输原油的船。而装运成品油的船,称为成品油船。近海油船的总载重量为30000吨左右;近洋油船的总载重量为60000吨左右;远洋的大油轮的总载重量为20万吨左右;超级油轮的总载重量为30万吨以上。最大的油轮已达到56万吨。以前油船都是单甲板、单底结构。因为货舱范围内破损后,货油浮在水面上,舱内不至于大量进水,故油船除了在机舱区域内设置双层底以外,货油舱区域一般不
3、设置双层底。但是,油轮发生海损事故会造成污染,近年来有的大型油轮,设置双层底或双层船壳[4]。世界经济与世界石油的生产及海运密切相关,甚至有一个互动的关系。展望世界经济的同时,有必要研究世界海上油船运输的走势[5]。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保护会(MEPC)第50次会议通过MARPOL的修正案,决定单壳油船在2010年淘汰。所以对国际油船运输市场的走势分析对各油运公司来说是必要的[6][7]。2007年1~6月,由于“暖冬”现象和油船运力投放速度过快等原因,油运市场运费水平总体不如2006年同期,各型油船航运市场平均费率普遍下跌,只出现短暂反弹。而且船队运力增
4、速加快,世界油船吨位在近几年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不过船价进一步上涨。预测在外来几年内,供求关系得以改善,其中苏伊士型油船需求量较为强劲,其供求关系可能趋于平衡[8]。中国打造超级油轮船队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首先,建立自己的超级油轮船队,可以降低海外资源进口成本。特别是20万和30万吨级油轮的规模效应,可使单位运输成本接近为零;其次,借鉴日本经验,可顺势带动我国钢铁、贸易以及金融的全面发展;第三,拥有自主超级油轮船队,有利于破解日本等国际海运巨头乘机垄断海运价格的风险[9][10]。近几年来,IACS关于船舶规范与规则的变动频繁,而每一次规范规则的变动,直接影响
5、到船舶结构设计。2006年4月1日正式生效并实施的双壳油船结构共同规范(CommonStructuralRulesforDoubleHullOilTankers,以下简称CSR),倡导了更安全、更全面的规范体系,对油船的结构设计影响是全面和系统的。其中影响最深的是船体结构重量的增加,导致了载重量的减小及相应建造成本的增加,因此势必带来新一轮船型的开发。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也给了我国与日、韩等造船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上。这对于中国的油船船队无疑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1][12]。目前国际上的油船都采用双层底结构。双壳的技术要求:根据《MARPOL73/78》
6、有关规定:第19条,“防止在碰撞或搁浅事故中的油污染”,对1996年及以后交船的新造油船提出货油舱双壳要求。即:边舱双壳间距根据船舶载重吨进行限制,在1~2m之间;底舱双壳间距根据船宽进行限制,不得小于1/15船宽或2m(取小者,但不小于1m);同时规定对舱容、货油舱吸阱、压载与货油管路设置等进行限制,以保证达到规定的结构性能[13]。双壳结构是双层舷侧加双层底,根据船舶排水量大小,可设置适当数量的纵舱壁间甲板的结构特点是舷侧设双壳结构,在底部不设双层底,中间甲板离底板的高度,由底舱货油对底板压力小于底板外板处海水压力的原则决定[14]。在新造内河油船的防污染(双壳
7、)结构方面,《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并没有对此提出强制要求,但2002年9月1日生效实施的《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对此作出规定:“载重量1000t及以上的内河油船,货油舱区建议采用双壳结构型式”,尽管其并非法定规范,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规定,载重量1000t以上的内河油船必须强制入级,并满足《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的上述要求[15]。随着相关法规和规范的频繁改动,每次改动都对船体的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船舶结构强度相关课题。例如邓波,纪卓尚,刘寅东根据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进行船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