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原文、译文及赏析

ID:43807114

大小:19.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原文、译文及赏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计拙是和亲——戎昱《咏史》原文、译文及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咏史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2.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

2、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创作背景】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

3、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讽刺朝廷。    【鉴赏】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

4、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

5、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

6、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

7、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

8、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