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44100
大小:82.23 KB
页数:67页
时间:2019-10-10
《储能用蓄电池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储能用蓄电池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泓域咨询规划项目/下载后可编辑)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5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5二、储能用蓄电池项目提岀的背景6三、区位发展背景7四、报告说明8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8六、环境保护9七、建设期限及进度安排9八、项目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方案10九、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十、简要评价结论12第二章储能用蓄电池项目行业分析15一、行业发展现状15二、区位发展背景16三、行业研究分析16第三章储能用蓄电池项目建设背景及可行性分析19一、储能用蓄电池项目建设背景19二、储能用
2、蓄电池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0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划22一、项目选址方案22二、项目用地规划22第五章工艺技术说明24—、技术原贝IJ24二、技术方案要求24第六章能源消费及节能分析26一、能源消费种类及数量分析2627二、能源单耗指标分析27三、项目预期节能综合评价四、“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8第七章环境保护29一、编制依据29二、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策30三、项目运营期环境保护对策31四、噪声污染治理措施32五、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32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32七、生态影响缓解措施33八、特殊环
3、境影响33九、绿色工业发展规划34十、环境和生态影响综合评价及建议34第八章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36一、项目运营期组织机构36二、人力资源配置36第九章项目建设期及实施进度计划38一、项目建设期限38二、项目实施进度计划38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及资金运用39一、投资估算39二、资金筹措方案41三、资金运用计划42第十一章项目融资方案43一、项目融资方式43二、项目融资计划43三、资金来源及风险分析44四、固定资产借款偿还计划44第十二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47—、经济效益评价47二、社会效益
4、评价53第十三章综合评价55第十四章附表及附图57一、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57二、流动资金估算表57三、总投资及其构成一览表58四、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60五、成本费用估算表60六、利润与利润分配表61七、全部投资财务现金流量表62八、项目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63九、项目主要经济评价指标一览表63第一章项目总论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项目名称储能用蓄电池生产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该项目属于新建工业项目,主要从事储能用蓄电池投资建设业务。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专利申请数量大幅上
5、升,2014年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共计23.3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例如,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比例不足5%
6、,仅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1/4。原隶属于各工业部门的院所改制为企业之后,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管理开始从共性技术领域转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不再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弱化。同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一加工一组装”环节。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
7、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三)项目占地及用地指标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0.00平方米(折合约0.00亩),该项目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0.00平方米;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1712.54平方米,绿化面积0.00平方米,场区停车场和道路及场地硬化占地面积0.00平方米;土地综合利用面积0.00平方米,土地综合利用率#DIV/0!%o(四)项目建设地点该“储能用蓄电池投资建设项目”计划选址位于xx(位
8、置待定)。(五)项冃建设单位XX某某有限公司二、储能用蓄电池项目提出的背景总的来看,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遇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先机。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