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

ID:43516349

大小:3.68 MB

页数:67页

时间:2019-10-09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_第1页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_第2页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_第3页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_第4页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教学案例反思中提升智慧南京市中华中学王高wanggao369@sohu.com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研究案例的价值(1)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2)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3)从案例研究中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图专家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原理性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原理性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职初型教师原理性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原理知识:教学原理、规则、教学法知识等。案例知识: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反思能力。这是一种费时

2、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过去的课程:以传授知识、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物理课程体系。现代的课程:物理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个核心课程,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即科学探究能力。如果将人们对自然的探究以及通过探究发现的现象、规律、建立的概念和理论视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那么物理知识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品”。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鱼探,取也,尝试。知其然,探究后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的“格致”也是探究的含义。“致知

3、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探究”的探究究,推求,追查。更感性些更理性些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陌生的问题!“究”“探”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评估分析与论证研究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交流与合作教学上,“科学探究”既指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内容,还体现一种精神。(三维)案例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四章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力学单位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4、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解读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表明力的作用效果变速揭示物体固有属性惯性匀直静止速度恒定物体不愿改变速度外力迫使物体变速物体属性外力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从牛顿第一定律中,a、F、m的物理意义究竟该如何理解?a:描述————的快慢F:迫使————的原因m:抵抗————的本领了解运动状态变化把握运动状态变化规律探究a与F、m间的关系(定量)提出问题外部因素直接描述内部因素问题: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份,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说明a、F、

5、m都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有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猜想背景创设情境竞赛用的小汽车,质量与一般的小汽车相仿,但因为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很容易加速。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的大货车加速就慢得多。“相信自然界规律是简单的”,我们不妨假设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遵从简单的原则,即:a∝F,a∝1/m。1.a与F的关系(m一定)2.a与m的关系(F一定)F越大a越大:a与F成正比(a=kF)a=kF2……m越大a越小:a与m成反比(a=k/m)a=k/m2……实验设计(4)小车是否受摩擦力作用?摩擦力对研究加速度有没有影响?如何消除

6、摩擦力的影响?理论分析要验证上述假设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测量小车的加速度a?(2)小车的质量如何改变?(3)力F如何提供?怎样测量力的大小?怎样改变力的大小?实验方案设计刻度尺和秒表,算出打点计时器v-t图象得出加速度a位移差重力法(砝码)其他加速度力质量(天平)m<

7、究更重视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最佳吗?(1)a与F的关系(M一定)F(mg)aF/a12345(2)a与M的关系(F一定)MaM·a12345数据处理与分析列表法图象法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把表一中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如果这些点是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a和m不是线性关系直~曲:能够区分曲~曲:不能鉴别化“曲”为“直”换“元”m~1/m误差分析本实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中学物理优秀教学案例分析-中华中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在教学案例反思中提升智慧南京市中华中学王高wanggao369@sohu.com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研究案例的价值(1)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2)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3)从案例研究中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图专家型教师经验型教师原理性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原理性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职初型教师原理性知识案例知识策略知识原理知识:教学原理、规则、教学法知识等。案例知识: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反思能力。这是一种费时

2、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美]艾伦·柯林斯为什么要进行探究式教学?过去的课程:以传授知识、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物理课程体系。现代的课程:物理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个核心课程,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即科学探究能力。如果将人们对自然的探究以及通过探究发现的现象、规律、建立的概念和理论视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那么物理知识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品”。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授之以鱼探,取也,尝试。知其然,探究后知其所以然。中国古代的“格致”也是探究的含义。“致知

3、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所谓“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探究”的探究究,推求,追查。更感性些更理性些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陌生的问题!“究”“探”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评估分析与论证研究问题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交流与合作教学上,“科学探究”既指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内容,还体现一种精神。(三维)案例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四章教材框架结构的设计力学单位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牛顿第三定律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4、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解读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表明力的作用效果变速揭示物体固有属性惯性匀直静止速度恒定物体不愿改变速度外力迫使物体变速物体属性外力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从牛顿第一定律中,a、F、m的物理意义究竟该如何理解?a:描述————的快慢F:迫使————的原因m:抵抗————的本领了解运动状态变化把握运动状态变化规律探究a与F、m间的关系(定量)提出问题外部因素直接描述内部因素问题: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份,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说明a、F、

5、m都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有关,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猜想背景创设情境竞赛用的小汽车,质量与一般的小汽车相仿,但因为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很容易加速。一般小汽车从静止加速到100km/h,只需十几秒的时间,而满载的大货车加速就慢得多。“相信自然界规律是简单的”,我们不妨假设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遵从简单的原则,即:a∝F,a∝1/m。1.a与F的关系(m一定)2.a与m的关系(F一定)F越大a越大:a与F成正比(a=kF)a=kF2……m越大a越小:a与m成反比(a=k/m)a=k/m2……实验设计(4)小车是否受摩擦力作用?摩擦力对研究加速度有没有影响?如何消除

6、摩擦力的影响?理论分析要验证上述假设的正确性,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1)如何测量小车的加速度a?(2)小车的质量如何改变?(3)力F如何提供?怎样测量力的大小?怎样改变力的大小?实验方案设计刻度尺和秒表,算出打点计时器v-t图象得出加速度a位移差重力法(砝码)其他加速度力质量(天平)m<

7、究更重视科学过程,因为探究活动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最佳吗?(1)a与F的关系(M一定)F(mg)aF/a12345(2)a与M的关系(F一定)MaM·a12345数据处理与分析列表法图象法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把表一中的各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如果这些点是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如果不是这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a和m不是线性关系直~曲:能够区分曲~曲:不能鉴别化“曲”为“直”换“元”m~1/m误差分析本实验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