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

ID:43328022

大小:2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8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_第1页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_第2页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_第3页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_第4页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136-01德育工作普遍被各级各类学校所重视,然而收效却实在不敢恭维。且不说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低龄化,就是道德品质也FI渐滑坡:在“环保”征文中获过大奖,日常生活中却乱扔垃圾;做过讲卫生宣传员,却随地乱吐痰;在校是品学兼优的“三好生”,在家却是蛮不讲理的小霸王……这些种瓜得豆的现象,让我们感到困惑,学校德育工作怎么了?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要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作为教育工作

2、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重新思考道德的本质和内涵,重新究问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属。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道德,道德就是实践。它以研究道德与人的现实生活、与人生、个人需要、利益、幸福的关系为基本特征,以确定道德准则、道德原则并要人们依此行事为基本宗旨。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止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而黑格尔则以更概括、更明确的形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人做什么事,他也就是什么样人……人不是别的,正是他的一系列的行动,人的主体本质,只有通过许许多多的外部行为和客观效果才能得到正确的表现。前苏联伦理学家阿

3、尼西莫夫认为,如果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离开他们的多种多样的实际行为,而孤立地研究道德意识的木质、特性、结构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完全、充分地理解他们的。所以,在他看来,行动之外没有道德。我们讨论了道德的内涵和本质,那么道德教育的归属或者说道德教育追求的冃的又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是,使学生负责地去行动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由于人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和负责地行动。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很推崇杜威的道德教育目的观一-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杜威从其民主理念出发,讨论了教育的

4、社会目的与道德目的。杜威指出,教育有三个耍点:儿童生活、学校与教材、社会。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成人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属,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在社会中的角色就是介乎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渡桥。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平稳地走过这座渡桥,到成人社会里做一个有用的分子。对社会冇用的,就是道德的一-这是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因而“所谓社会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能承担其所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合格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同道德,提高素质,身心健

5、康发展。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道德的光环隐退了,学生看不到道德的光荣,道德的伟大,道德的力量。学校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耍也有义务重视道德教育,在渗透德育的过程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要有道德,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使命感。不惟物欲,不惟私心,长存公道,为人师表,并时刻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二、重构学校德育工作良好公民的培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职责,学校应依据道德教育的原理,在德育目的方面,变养成美德为培养良好公民;在德育手段方面,对学校生活

6、进行整体改造,包括考试制度重心的转向、学科教学社会意义的挖掘、活动教学的系统化以及生活德育的全面落实。1.转变学校德育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新德育课程把学生个体经验的习得与建构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的经验从一开始起就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的经验,个体经验的丰富与发展也离不开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在课程实施的学校、课堂场景屮,师生Z间的、生生Z间的交往、对话、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碰撞,相互融会,学生由此而丰富、发展了自己的经验。在德育课程屮,这种碰撞与融

7、会就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多的是丰富的道德生活经验的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遇,内在生活和道德感受的相互感染,等等。这种互动对于德育课程来说,它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牛活的实践。学牛们从这里学习怎样以一种平等的精神与人交往,以真诚的态度与人对话,以民主、宽容的方式与人相处。2•创立开放的德育教材体系。原有的德育课程教材作为“蓝本”,是提供绝对确定性知识的唯一课程资源。学生对于教材,只能是站在下面、外面去研读它、学习它、记诵它,而不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课程和教材去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徳认识、

8、道德体验。教师对教材同样也只能是站在下面、外面去“照本宣讲”。人们对教科书上所载的一切只能抱着一种确定无疑的态度去学习、接受,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噤若寒蝉”。直到今天,我们还会在课堂上看到,老师们或是对那些持独立见解者、发表真实思想者“叫停”,或是用各种“软手段”把学生们的意见牵引到课程、教材所预设的结论上去,这是知识确定化的必然结果。而新课程改革及其理念指导下的德育课程教材从“蓝本”走向“文本”,教材不再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