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04599
大小:305.3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0-02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少年犯罪心理學理論心理分析人格結構與發展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一部份自我:人格結構中較實際理性的成分超我:人格結構中良心的部分潛意識人格發展的階段:若未能順暢適應將影響其人格發展及未來行為樣態蔡P55心理分析之觀點犯罪與偏差行為乃源於超我之功能不彰,個人無法以道德良心、規範對本我之欲求加以約束幼兒成長時期未滿足之需要,例如口腔期未滿足→酗酒、吸煙透過犯罪而被懲罰以減輕罪疚感蔡P56艾秋宏:潛伏性偏差行為,天生的或早期情感關係所決定。指孩童於社會化過程中迷失,而允許潛伏性偏差行為成為生活形態之主流,犯罪行
2、為即心理發展過程失敗之結果。艾力克森:少年期的認同危機,少年因未能適當的處理角色衝突問題,而產生角色模糊及受制於人的現象。艾布罕森:人格結構中超我與自我無法妥協的結果,導致個人無法約束其本我,加上幼年期的不愉快經驗,或家庭無法提供適當的愛與照顧。蔡57人格特質之觀點人格特質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動機結構、興趣、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品格、情緒經驗、和對刺激連結的習慣反應等各部分配合統整而成。成為內在感受和外顯行為的特有模式。歐波特:認為每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均包含二種特質,個人特質:由獨有的遺傳和環境條件
3、所形成;與共同特質:同一種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人的共同特質。暴力傾向犯罪者人格特質之觀點無法與人建立親切人際關係缺乏罪惡感缺乏愛人與被愛的能力只顧眼前的享樂挫折忍受力低具有攻擊性與高度衝動性格以本我為中心反社會行為無法從經驗中記取教訓病態人格形成之因素有心理病態人格之父母缺乏關愛幼兒期父母親之拒絕父母管教不一致尤其幼兒期因父母分離或家庭破碎,而致未能與照顧者形成親密關係,為心理病態人格形成之重要因素。行為主義與學習之觀點有機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的增加,此過程為增強reinforced,一般為報償有機
4、體與環境互動造成其行為之減少,此過程為削弱,一般為懲罰正面之增強:對有機體形成刺激負面之增強:移去影響有機體的刺激相關學習之理論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強調犯罪行為之學習是與反社會行為者互動的結果Jeffery差別增強理論:犯罪行為乃經由學習並且藉由制約加以維持,制約的核心為增強作用Akers差別接觸─增強理論:指出控制個人生活的團體對個人行為有巨大的影響力,例如家庭、朋友、學校、宗教,行為的強化物包括金錢、性……,人際之強化仍最具影響力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個體在行為學習過程受下列體系
5、影響賞罰控制:行為的結果認知控制:透過個人經驗的教育抗拒誘惑:社會規範之教導楷模學習:觀察行為之觀察學習係透過家庭、友伴團體、大眾媒體等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道德成規前期﹝無律﹞避免懲罰與服從、功利主義導向傳統服從期﹝他律﹞人際和諧導向、法律與秩序維護自律期社會契約、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認知與道德發展之觀點Yochelson&Samenow研究發現犯罪者有「犯罪思考型態」,包括不合邏輯、短視、錯誤、不健康的人生價值感等偏誤的認知Ross&Fabiano研究則包括固著之思想、未能注意他人的需求、缺乏時間感、
6、不負責任之決策、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等Cornish&Clarke理性抉擇模式:認為犯罪是對行為及事件做成本效益分析之結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