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

ID:42896697

大小:1.72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23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_第1页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_第2页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_第3页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_第4页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_第5页
资源描述:

《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 一、地下水的基本知识(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自然界中的水:1、大气水:水蒸气、云、雾、雨、雪和冰雹;2、地表水:河流、湖泊、海洋、冰雪;3、地下水:保存在地下岩石的空隙、裂隙及岩溶中的水。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循环着。从海洋、河流、湖泊的表面,岩石的表面及植物的叶面上蒸发,变成水汽上升至大气圈中。在高空凝结,形成不同形式的降水而降落到地面。降落下来的水一部分就地蒸发,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回归到海洋、河流、湖泊中。(二)岩石的空隙性和透水性1、岩石的空隙性(1)孔隙:岩石颗粒之间存在的空隙。孔隙以孔隙度(n)表示。30%或更大。~颗

2、粒大小均匀,孔隙度大;大颗粒之间空隙充填有较小颗粒,孔隙度小。沉积岩孔隙度一般为10%,砾岩和充填胶结差的砂岩可达20%(2)裂隙: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作用,产生各式各样的裂缝,称为裂隙。(3)岩溶:地下水溶蚀了某些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后,在岩石中形成了洞穴,称为岩溶溶洞。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能使水透过本身的性能,称透水性。根据岩石透水性的大小,岩石可分为透水岩石和不透水岩石。砂、砾石、砾岩以及裂隙与岩溶比较发育的岩石(砂岩、石灰岩)为透水性岩石;粘土及裂隙不发育的岩石(如页岩)为不透水岩石。岩石的透水性是相对的。在普通压力下为不透水岩石,在高压力下可能是透水性岩石。介于透水

3、与不透水之间的岩石为半透水性岩石,如亚粘土和亚砂土等。岩石透水性的大小,用渗透系数表示。(见图1)矿井水灾防治及水体下安全采煤 一、地下水的基本知识(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自然界中的水:1、大气水:水蒸气、云、雾、雨、雪和冰雹;2、地表水:河流、湖泊、海洋、冰雪;3、地下水:保存在地下岩石的空隙、裂隙及岩溶中的水。自然界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和重力的作用下不断地循环着。从海洋、河流、湖泊的表面,岩石的表面及植物的叶面上蒸发,变成水汽上升至大气圈中。在高空凝结,形成不同形式的降水而降落到地面。降落下来的水一部分就地蒸发,一部分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的形式回归到海洋、河流、湖泊中。(二)岩石的空隙性和透

4、水性1、岩石的空隙性(1)孔隙:岩石颗粒之间存在的空隙。孔隙以孔隙度(n)表示。30%或更大。~颗粒大小均匀,孔隙度大;大颗粒之间空隙充填有较小颗粒,孔隙度小。沉积岩孔隙度一般为10%,砾岩和充填胶结差的砂岩可达20%(2)裂隙: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作用,产生各式各样的裂缝,称为裂隙。(3)岩溶:地下水溶蚀了某些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后,在岩石中形成了洞穴,称为岩溶溶洞。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能使水透过本身的性能,称透水性。根据岩石透水性的大小,岩石可分为透水岩石和不透水岩石。砂、砾石、砾岩以及裂隙与岩溶比较发育的岩石(砂岩、石灰岩)为透水性岩石;粘土及裂隙不发育的岩石(如页岩)

5、为不透水岩石。岩石的透水性是相对的。在普通压力下为不透水岩石,在高压力下可能是透水性岩石。介于透水与不透水之间的岩石为半透水性岩石,如亚粘土和亚砂土等。岩石透水性的大小,用渗透系数表示。(见图1) 渗透系数是水力坡度为1时的渗透速度。测得太原组石灰岩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4.792×10-6m/s(0.414m/d);本溪组石灰岩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1.446×10-6m/s(0.125m/d)。3、透水层与不透水层;含水层与隔水层能够透水或透水性强的岩石,称为透水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空隙度大的砾岩和砂岩。充满了地下水的透水层,称为含水层。不能透水或透水性差的岩石,称为不透水层或隔水层,如

6、粘土,页岩,裂隙少的岩浆岩。根据渗透系数K(m/d)的大小,岩石透水性可分为五级:1、极强透水性岩石(K>0.01);4、弱透水性岩石(K=0.01-0.001);5、极弱透水性或不透水性岩石(K~10);2强透水性岩石(K=10-1);3、中等透水性岩石(K=1-<0.001).几种岩石的渗透系数见表1。表1 几种岩石的渗透系数(三)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1、潜水与承压水潜水: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水面至地表有一定距离。潜水由高位向低位流动,又称无压水。(见图2)承压水: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又称为自流水。承压水形成条

7、件是向斜构造和单斜构造:Ⅰ区为补水区,位置较高,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渗入地下沿含水层流动,;Ⅲ区为排泄区,位置较低,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补水区与排泄区之间的Ⅱ区,充满具有静压力的地下水,就是承压水。由于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具有压力,钻孔通过隔水层后,地下水便涌入孔内,不断上升,有可能喷出至地表。(见图3)2、降压漏斗的概念(见图4)在潜水(或承压水)井中抽水,水位下降,程漏斗形,直到形成稳定的降压漏斗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