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理湘教版一轮考点规范练24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考点规范练24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考点规范练第60页一、选择题图例--县界一公路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2题。=高速公路P河流与湖泊水飞机场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答案:1.D2.C解析:第1题,由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第2题,由图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有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I[导学号
2、97750188]读我国四大茶区分布图,完成第3〜4题。3.关于四大茶区叙述正确的是()A.四大茶区1月份均温都在0°C以上B.同--季茶叶采摘时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C.江北茶区和江南茶区以长江为分界线D.自南向北,茶区土壤酸性呈增强趋势南茶北引”过程中,茶叶在江北茶区易受到的自然灾害有()A.低温、冻害B.台风、寒潮C.水土流失D.风暴潮、霜冻答案:3.B4.A解析:第3题,江北茶区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江南茶区延伸到长江以北;自北向南,茶区的土壤酸性呈增强趋势;受气候影响,同一季茶叶采摘时间大致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第4题,江
3、北茶区位置偏北,冬春季节易受寒潮、风雪、低温、冻害等影响。z-流域界线图例亠河流■一.等降水址线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读黄河流域图,完成第5〜6题。5.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A.利用单一指标B.利用综合指标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6.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坏境问题分别是()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答案:
4、5.A6.C解析:第5题,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依据流域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第6题,甲地位于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丙地位于渤海海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08年和2009年两大产业结构图。读图,完成第7〜8题。A.第一产业产值保持稳定不变B.目前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C.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最大D.产业结构应坚持均衡发展8•该市目前而临资源、能源短缺;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而城市己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对
5、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加大科技投入,减少企业数量,发展第三产业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C.引进高技术人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紧缺的局面答案:7.C8.B解析:第7题,该市2009年的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0%,大于第二产业,说明目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各地区产业结构应合理发展,而非均衡发展。第8题,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实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
6、,后经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据此完成第9〜10题。9•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屮心的有利条件是()A.地势平坦,水能丰富B.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D.临近海洋,海运便利10.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我国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应从“匹兹堡复兴叫
7、借鉴的经验有()A.积极整治环境B.扩大工业规模C.加快产业转移步伐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答案:9.C10.A解析:第9题,匹兹堡为接近原料地发展起来的钢
8、铁工业城市。第10题,可以借鉴环境整治的经验。读我国“新三大地带''划分方案图,完成第11〜12题。□远西部地帶0中部及近丙部地带口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注:香港、读门特別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10.关于A地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B.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C.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D.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11.关于B地及所属地带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B矿产地资源丰富,人
9、口稠密,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耍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B冻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C.发挥该地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