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83070
大小:112.9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9-20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半期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陈玉婷审题人:马振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为了迎接嫁出去的女儿贾元春回来省亲,贾府要修建一个很大很大的园林。中国的建筑大部分分为两种,一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体制:对称,通常是一开间、三开间、五开间往两边扩张,然后再重复第一进、第二进、第三进。我想大家一定听说过类似“正房”、“偏房”这样的名称,上房和偏房本来是建筑的位置,可后来也用来指一夫多妻时代里大太太住的地方和姨太太住的地
2、方,这样一讲大家就可以明白,儒家的建筑里,人的位置与其在伦理里面的地位是相关的。因此,我们走进一个儒家建筑群,很容易知道主人在哪里,客人在哪里。②儒家建筑的好处是有规矩,非常工整、有秩序,可是它有一个坏处——非常无趣,都是直线的、对称的、平衡的。所以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建筑,就是体现老庄思想的建筑园林。在这些园林建筑当中,所有的线条都变成了曲线。荣国府、宁国府每一个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而大观园的线条大都是曲线。大观园的正门北有一条笔直的路通到正殿,正殿后面就是大观楼。这个正殿、大观楼是用来迎接贵妃的地方,这条笔直的路一定是她回来时接驾的路,两旁排满了太监、迎接她的宾客。可是这条大路的两边
3、,有很多小路,绕来绕去,这是游玩的空间。它展现出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建筑的规则,一个建筑是说在人世间要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矩,另一种是让我们同时又要有休闲和解放的空间,在这种地方你可以走曲线,在里面游玩。第十七回内容虽然是游园,其实是在利用建筑空间把人带到自然当中去。①我想有很多朋友一定去过苏州,苏州最有名的就是明清时代留下的园林,像拙政园、网师园、狮子林等。苏州当时文风很盛,出了很多读书人,他们到北方去做官,最后因为政治上不如意,便回到南方的家乡,经营一片园林。“拙政园”的“拙政”二字明显表示他不要再谈政治,政治是他一生的噩梦,他的园林风格一定是亲近山水自然,其中没有君臣之类的
4、人间秩序,甚至没有父子这种严格的压迫,而只是个人的一种解放。②在一次游园中,贾政刚好碰到了宝玉,就想试试宝玉的诗才,让他为园林景象题字。其实宝玉是因为好朋友秦钟死了,很难过,贾母就让他到花园里去走一走、玩一玩。有没有发现,花园常常是人们散心、疗伤的地方,因为花园中基本上是山水,是自然。西方人在现实世界里受伤的时候,常常会求助于宗教,中国则是求助于山水。所以我们的山水画那么发达,山水诗这么盛行,园林建筑这么发达。山水是可以帮助人们心灵痊愈的。譬如苏东坡,他每一次政治失意,都会走向山水。到了杭州,他在西湖边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告诉自己,我虽然政治上受挫、失意,可是我
5、在西湖这个地方还可以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他其实在提醒自己,生命不论得意与失意,都可以过得很快乐,不见得得意就忘形,失意就颓丧。这实际上是讲山水哲学。(编摘自《蒋勋说红楼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A.可以用“止房”“偏房”这样的词来称呼大太太和姨太太,这是因为在展现儒家思想的建筑中,人的位置直接体现了他在道德伦理中的位置。B.贾府为贵妃省亲修筑的大园子十分有趣,适合游玩,突破儒家传统建筑的规则,处处都体现了精妙的老庄思想。C.拙政园能名闻天下,妙趣横生,与其建造者政治失意后避谈正事,亲近山水的志趣有关。D.宝玉在十七回逛园子游玩,实际是为排遣内心失去好友秦钟
6、之痛,但这一点他的父亲贾政并不理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建筑中直线和曲线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建筑思想和道家建筑思想的差界。发达的山水诗、盛行的山水画、兴盛的园林建筑使得中国人在心灵受创时往往求助于自然山水的疗治,而不是求助宗教。C.苏州一些著名的园林很多是有才情的文人,北上做官后仕途失意,冋乡后把才情寄托于园林山水的产物。D.东坡吟咏西湖的佳句在深层的意味上说,其实是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体现。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止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中儒家和道家的建筑思想截然不同,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两种思想却相辅相成
7、,从社会和自然的不同角度构成完整的人性。宝玉游园时,一方面他亲近自然,疏解内心;另一方而贾政不断用父亲的威仪压迫宝玉,这似乎在隐射这个园子同时承载的道家和儒家两种思想。C.在解脫痛苦上,中国士大夫比西方人更加地珍惜当下的生命,努力在自然山水中获得解脫,西方人则往往将解脫的希望寄托于宗教。D.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和苏轼一样,都在山水中忘却了自身的得失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要求。二、现代文阅读(2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5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