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06494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8
《毛概2复习资料修正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84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
2、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2、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P189~19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向?P189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P191答:(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3)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
3、本原则。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根据?P187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
4、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P19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P19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哪些?P194答:(1)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应采取的对策。P196~197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
6、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经济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2)坚持和改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
7、进共同发展。6、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以及基础。P207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6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道路。P207~209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助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