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86264
大小:45.6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15
《钟永新_蜀学史料(李宗吾《宋儒与蜀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蜀学史料《宋儒与蜀学》整理:钟永新整理者说明:本资料出自1936年励新印刷社出版的《屮国学术之趋势》单行本,是李宗吾对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早期之作,其中有章题为《宋儒与蜀学》,今卬版本也题为《宋学与蜀学》,书中李宗吾将儒、道、佛与川蜀文化的相互影响进行详细梳理,可谓“(李宗吾)以广大开阔的视野,把宋代四川学问跟全国学术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比较宏观。”(粟品孝语)作者李宗吾简介:李宗吾(1879—1943)四川富顺自流井人(今自贡市)。原名世全,后入学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
2、5岁思想大变,与其宗法孔孟Z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为宗吾。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校长、省署教育厅副厅长及督学等职,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几十年间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世写出《厚黑学》一书,从此便以“厚黑教主”自号,开创“厚黑学派”的一家Z言。著有《厚黑学》《心理与力学》《社会问题之商権》《考试制度之商榷》《抗战与制宪》《屮国学术Z趋势》。附录原文:《宋儒与蜀学》李宗吾(一)二程与四川之关系凡人的思想,除受时代影响之外,还要受地域的影响。孔子是鲁国人,故师法周公;管
3、仲是齐国人,故师法太公;孟子是北方人,故推尊孔子;庄子是南方人,故推尊老子。其原因:(1)凡人生在一个地方,对于本地之事,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成了拘墟之见。(2)因为生在此地,对于此地之名人,有精密的观察,能见到他的好处,故特别推称他。此二者可说是一般人的通性,我写这篇文字,也莫有脱此种意味。程明道的学说,融合儒释道三家而成,是顺应时代的趋势,已如前篇所说。至于地域关系,他生长于河南,地居天下之中,为宋朝建都之地,人文荟萃,是学术总汇的地方,故他的学说能够融合各家之说,这层很像老子,老子为周之
4、柱下史,地点也在河南,周天子定都于此,诸侯朝聘往来,是传播学说集中之点,故老子的学说,能够贯通众说。独是程明道的学说,很受四川的影响。这一层少人注意,我们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明道的父亲,在四川汉州做官,明道同其弟伊川曾随侍来川,伊川文集中,有《为太中(程子父)作试汉州学生策问》三首,《为家君请宇文中允典汉州学书》、《再书》及《蜀守记》等篇,都是在四川作的文字,其时四川儒释道三教很盛,二程在川濡染其深,事实俱在,很可供我们的研究。(二)四川之易学《宋史•谯定传》载:“程颐之父壬向,尝守广汉,颐与其
5、兄颜皆随侍,游成都,见治蔑箍桶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欲拟议致诘,而蔑者先口:'若尝学此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也'。兄弟涣然有所省,翌日再过之,则去矣。”伊川晚年注易,于未济卦,后载“三阳失位”之说,并曰:“斯义也,闻之成都隐者。”足观宋史所载不虚。据《成都县志》所载:“二程过箍桶翁时地方,即是省城内之大慈寺。”《谯定传》又载:“袁滋入洛,问易于颐,颐曰:'易学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蜀访问,久之,无所遇,己而见卖酱薛翁于眉邛间,与语大有所得。”我们细玩
6、“易学在蜀”四字,大约二程在四川,遇着长于易的人很多,不只箍桶翁一人,所以才这样说。段玉裁做富顺县知县,修薛翁祠,作碑记云:“……继读东莱吕氏撰常州志,有云。袁道洁闻蜀有隐君子名,物色之。莫能得,末至一郡,有卖香薛翁,旦荷芨Z市,午辄扃门默坐,意象静深,道洁以弟子礼见,且陈所学,叟漠然久之,乃曰:'经以载道,子何博而寡要也?'与语,未见复去。”《宋史》云“眉邛间”,吕氏云“至一郡”,皆不定为蜀之何郡县,最后读浚仪王氏《困学纪闻》云:“谯天授之易,得于蜀夷族曩氏,袁道洁之易,得于富顺监卖香薛翁,故
7、曰:'学无常师。‘宋之富顺监,即今富顺县也,是其为富顺人无疑。”(见段玉裁《富顺县志》)究竟薛翁是四川何处人,我们无须深考,总之有这一回事,其人是一个平民罢了。(按《宋史》作卖酱,吕王作卖香,似应从吕王氏,因东莱距道洁不久,《宋史》则元人所修也)袁滋问易于伊川,无所得,与卖酱翁语,大有所得,这卖酱翁的学问,当然不小,《论语》上的隐者,如晨门、荷费、沮溺、丈人等,不过说了几句讽世话,真实学问如何,不得而知,箍桶翁和卖酱翁,确有真实学问表现,他二人易学的程度,至少也足与程氏弟兄相埒,卖酱翁仅知其姓薛
8、,篩桶翁连姓亦不传,真是鸿飞冥冥的高人。易学是二程的专长,二人语录中,谈及易的地方,不胜枚举。《宋史•张载传》称:“载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者其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理,吾所不如,汝可师之。'撤坐辍讲。”据此可见二程易学之深,然遇箍桶翁则敬谨领教,深为佩服,此翁之学问,可以想见。袁滋易学,伊川不与之讲授,命他入蜀访求,大约他在四川受的益很多,才自谦不如蜀人,于此可见四川易学之盛。据《困学纪闻》所说,四川的夷族,也能传授高深的易学,可见那个时候,四川的文化是很普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