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84412
大小:1.83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09-07
《灾害地质学-第2章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效益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主要内容1、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生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地震等,负负得正原则渐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综合治理措施深层次看: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必须与灾害成因
2、研究、灾害破坏、损失的工程分析相结合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1.按评估时间分类①地质灾害“灾前评估”对一个地区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是制定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减灾对策预案的基础②地质灾害“灾期跟踪评估”灾害发生时对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是制定救灾决策和应急抗灾措施的基础③地质灾害“灾后总结评估”灾害结束后对灾害损失进行的全面评估。是决定救灾方案、制定灾后援建计划和防御次生灾害的重要依据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2.按评估范围和面积分类①点评估:对一个灾害体或相对独立的灾害群②面评估:对
3、具有相对统一特征的区域③区域评估:跨流域、地区的大面积地灾评估地质灾害灾情评估范围分类及其特征表(张梁等,1998)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1)定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是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评价的过程2)评估的内容(1)危险性评价:主要是分析评价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质灾害的强度、规模、频度及危害范围等。(2)易损性评价:是对受灾体的分析,其目的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体的损毁价值。(3)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
4、和财产损失的情况分析,其基本任务是核查人口伤亡数量、核算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害等级和风险等级;(4)防治工程评价:是用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防灾抗灾工程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进行分析。灾情评估的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分析地质灾害减灾效益分析主要内容1、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的体现,评价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定性分析看,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越高,危险性越大,灾害的损失越严重。历史灾害危险性:
5、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评价要素为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周期以及研究区内灾害的分布密度;潜在灾害危险性:指具有灾害形成条件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性,评价要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植被条件和人为活动条件等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点评估:对潜在灾害体或已经出现的灾害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确定未来的灾害发生几率、可能的规模和危害范围、活动强度及破坏程度等。面评估:对一个地区某类或几类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确定研究区未来灾害的类型、活动频率强度规模及其破坏能力并进行危险性分区。区域评估
6、:对大范围内多种地质灾害活动强度的综合分析评价,通过危险性区划确定区域性地质灾害的活动水平和危害程度。1)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崩塌、滑坡、岩溶塌陷、地震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确定方法:经验法动力分析法条件分析法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1、对于活动频繁且有较长时间观测记录或充分研究资料的地质灾害可通过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灾害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经验确定不同规模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经验法)2、动力分析与条件分析方法是通过潜在灾害体的力学机制和形成条件分析利用数学模型
7、确定灾害发生概率的方法。(动力分析法和条件分析法)3、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在历史上的活动次数进行统计,总结出不同规模灾害活动随时间的分布频数曲线,根据曲线类型确定灾害活动规模与灾害发生频率的关系从而得出灾害发生的概率。(历史灾害频数统计法)2)渐进性地质灾害发展速率的确定地灾发展速率是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评价对象是已经发生灾害的地区,评价内容土要是地质灾害的未来活动强度和成灾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约束外推法和模拟模型法:A.约束外推法:通过分析系统内大量随机现象的变化规律,确定系
8、统发展的约束条件,并依此推测系统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具体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单纯外推法、趋势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活动、时间序列法等。B.模型模拟法:根据“同态性原理”确定评估对象的同态预测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未来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评价目标的数量关系从而得出未来情况的目标值。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