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44251
大小:4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06
《(天津卷)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年级语文教学暨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新城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梁君一、2007年中考试题预测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遵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试题在传承以往中考命题经验的前提下将有一定的变化,考查内容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具体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关注考生人文精神2006年试题材料特别是三篇现代文阅读材料,文质兼美,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充分体
2、现语文铸造灵魂,塑造人格的功用。试题与课本,与生活,与学生有机结合,注重调动学生情感,融发学生心灵,让学生袒露心扉。两道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与成长,关注人性人情中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和向往;引导考生仔细品味和理性分析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文题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生活的积累,从而表达真情实感。2.充分体现能力立意试题直接考查课本的内容很少(文言文及诗词),涉及课本知识的考查,多以动态和综合的形式呈现,简单识记考查基本取消,增加了理解的要求,加强了思维考查。语言实际运用考查的内容增多,体
3、现出在运用中考查语言基本功的特点,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古诗词鉴赏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试题较以往更加灵活,更能有效甄别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体现出鲜明的能力立意的导向。3.试题更具开放性试题绝大部分为主观题型,许多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补全对联、语言的实际运用和阅读题的部分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作文为材料和半命题的二选一模式,给考生选择的自由,有利于考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4.体现与高中教学和高考接轨的趋向命题者从中学教学和学习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的高度思考,注重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与过渡。积累运用和阅读的多个题型
4、与高考一致(如古诗词鉴赏题、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部分题型等)。二、目前九年级教学存在的问题由于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和对课改课标理解的偏误,目前毕业年级的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1.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2.不能按课标要求全面落实教材中各板块的教学任务,淡化了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3.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虚化,缺乏教学实效;无原则地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解读,解读脱离文本的现象严重,缺乏语文教学的科学性。4.作文方面,学生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训练的随意性太大,目标性不强,缺乏必要的写作技法指导。三、教学复习建议(一)指导思想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精神,
5、深入解读2007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分析比较近两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试题的传承和变化,认清改革走向,探寻变化规律。以课标和中考为导向,反思课堂教学,继承适应改革形势的传统做法,摒弃违背教学规律和课改形势的教学行为,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合理安排复习计划,以阅读和写作为重点,专项训练与综合复习相结合,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突出思维,注重过程,注重解题的方法与技巧。结合实际,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二)教学与备考策略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础知识是语言运用、阅读、写作的基础,不可放松对字、词、句的
6、学习。基础的夯实重在平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答问、作业、考试中暴露出来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对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教学标高不能只定位在了解的层面,对于句子的主干、短语的类型等语法知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等修辞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并且要将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训练中形成能力。2.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中考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扎实上好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注意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增强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古诗文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还要能够理解和运
7、用名句,并进行浅层面的鉴赏。3.树立大语文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1)增加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才能更好地提高认识,锻炼思维,丰富想象,完善表达,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每周的阅读量。增加阅读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毫无目标毫无选择地读书,教师要在读什么和怎么读上面花精力。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阅读材料必须具备四个要求:人文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其次要注意读的方式,可采用“主题引导”的方式,由教师选择一组同主题文章,引导学生解读,以直接探究一个个的主题为目标,不要停留在单篇文章的条分缕析上,同时要引导学生
8、交流所读体会,通过相互砥砺,共同提高认知水平。(2)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