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

ID:41987571

大小:4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5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_第1页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_第2页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_第3页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_第4页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一、文学文化常识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其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同时,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深陷囹圄期间,司马迁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

2、作者自己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2、《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

3、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本纪记述的是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如《孔子世家》;列传主要是写文臣武将及杰出人物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书是关于历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历史动态,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脉络和补充。《史记》和后来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晋

4、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合称“前四史”。二、主要内容主旨(一)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渑池会表现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将相和表现了他的顾全大局的高尚思想境界。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自高自大、心胸狭窄、知错能改、坦率真诚),这在前两个事件中已给读者以暗示。选文涉及到的成语:怒发冲冠、卒相与欢、刎颈之交、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二)古今异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嫔妃)(皇帝身边的侍从人员)(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3)秦强而赵弱,

5、不可不许(不答应)(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从这里到那里)(5)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守)(盟约)(6)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进献)(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原因)(内亲外戚)(8)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9)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10)明年复攻赵(第二年)(三)一词多义6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弹奏)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6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作为)使: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使臣)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幸:

6、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大王亦幸赦臣(幸亏)则幸得脱矣(侥幸)因:相如因持璧却立(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通过)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负)决负约不偿城(违背)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于:以勇气闻于诸侯(介此,在)君幸于王(介词,被)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归璧于赵(介词,到)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助词,的)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均之二策,宁

7、许以负秦曲(代词,这)鄙见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词,我)6(四)通假字(1)肉袒伏斧质(同“锧”,铁砧)(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3)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廷)(4)召有司案图(同“按”,审查,查看)(5)、设九宾于廷(同“傧”)(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6(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如果两个名词连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