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77656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4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牛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Z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二、说学情学生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
2、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木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①知识与能力冃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人性美,学会珍爱牛命和面临逆境勇于占救的精神。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四、说教法学法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而的感知与体验。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
3、在阅读中对文木进行理解鉴赏。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五、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极地选择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定,而冇人即便身处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爱的力虽,甚至还能用白己的爱去感染他人。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就连接着这样两个人的命运。【设计意图】通过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牛与课文和关的内容,引起学牛的兴趣。环节二:整体感知PPT出示教师设计的两个问题:①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按情节发展四个阶段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4、,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乂燃起了牛的欲望。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了不落的谜底。②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明确:小说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设计意图】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通过梳理情节,为卜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做好准备。环节三、重点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
5、的温情来给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添上一点亮色,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胜利就是生命温情的胜利。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的主题,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卜-四个问题。1•再读文章,谈谈在这篇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是怎样一个人。明确:主人公是贝尔曼先生。学生读3—35、52、55小节,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全面感知贝尔曼形象。“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摸到。”“他认为口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他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他性格暴躁,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却対他人有着善良和
6、同情心。最后的贝尔曼并未上场,因为他冒雨画最后的叶子得了肺炎去世了,他的崇高爱心与自我牺牲的精神rh此得到了展现。(从这片叶了上,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外表下一颗火热的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地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片叶了上闪烁着“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人性的光辉,叶子对于琼珊而言是生命的支点,对于贝尔曼来说,则是毕生的杰作。)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牛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乂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口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
7、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讯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山此得到了展现。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其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浦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地看作者在他身上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