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789033
大小:78.9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2
《中考物理复习专题五透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一]凸透镜和凹透镜:基础梳理:1•中间厚两边薄的镜片叫做:中间薄两边厚的镜片叫做。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这条直线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02.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以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用来表示;该点到凸透镜屮心的距离叫做,用表示。4.对于凸透镜來说,冇三条特殊的光线需要注意:通过光心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传播方向;从焦点发出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的是光线通过透镜的
2、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2.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扌II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A.平板玻璃B.平而镜C.凹透镜D.凸透镜[知识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基础梳理: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摆放仪器的过程中应该使位于中间,并且要使烛焰的小心、中心、的中心在高度上。2.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格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倒正人小虚实U〉2fU二2ff
3、的是()A.凸透镜的焦距为25cmB.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D.取走光屏,则凸透镜不成像1.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II「Y和I2FfOf2FA.实验屮,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2.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cm处,可得到一个()
4、A.倒立放人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人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3.某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如图所示,讣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emo(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上O(3)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下)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凸透镜向调整(上/下)。(4)当蜡烛距凸透镜17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是、的实像。该成像规律
5、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5)当蜡烛从距凸透镜55cm处以4cm/s的速度匀速移到同侧的2倍焦点时,则像移动的速度4cm/s(>/=)0[知识点三]生活中的透镜:基础梳理:1.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他所成的像是的—像;投影仪成的像是的—像;放大镜成的像是的—像。2.來白物体的光汇聚而成的像叫_像,实像和虚像的最大差别是o1.眼球相当于,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视网膜相当于,來自物体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4•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Z,应该戴进行矫正;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将物体的像
6、成在视网膜之—,应该戴进行矫正。1.显微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透镜都相当于一个,靠近眼睹的凸透镜叫做—,靠近物体的叫做o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相当于是两个—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基本相同。经典例题:1.使用幻灯机时,在屏幕上得到的像是幻灯片上图案的()A.正立、放人的虚像B.正立、放人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2.用放大镜观察指纹,可以看到指纹被,然后用放人镜观察窗外的树,可以看到树的像.3.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小不妥当的是A.老花镜是一种凸透镜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人镜C.老花
7、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D.爷爷原來是个近视眼4.小张同学最近感觉视力下降,他左看医生时,医生用如右图所示的示意图为他讲解视力下降的道理.由图可知,他的右眼患有视,应:佩戴(选填“凹”或“凸”)透镜矫正视力.5.下列一些光学仪器对光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它对光有发散作用B.显微镜的镜片是凸透镜,通过它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实像C.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不能改变光的聚散D.汽车的远光灯是通过凸透镜把发散光会聚成平行的强光束而照远的6.如图表示-•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中L1是物镜,L2是目镜.这种仪器是(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
8、镜的作用相当于(填“放大镜”或“投影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