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考试说明

中高考考试说明

ID:41751941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31

中高考考试说明_第1页
中高考考试说明_第2页
中高考考试说明_第3页
中高考考试说明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高考考试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2.文言文阅读重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为、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中常见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了解、辨析常见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常见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基本文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态度观点,并能简要地归纳概括及作适当的品评。⑴文言文阅读(约10%  15分)(二)文言文阅读(A教师: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字、词、句的解释翻译,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学生在复习时只要用心去阅读,都能完成。)(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

2、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3、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③即更刮目相待更:8.翻译。(5分)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9

4、.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高中(二)古代诗文阅读(考试说明)1.“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增加5篇  我省默写篇目虽经逐年增加,到2012年仅有25篇,依然全国最少(浙江第二少,要求背诵默写33篇;山东、广东最多,要求背诵默写64篇)。我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阅读积累与语言积累,2013年从国家义务课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选增5篇,要求背诵默写。增加的5篇是:(1)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陆游《游山西村》;(3)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

5、一经);(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之一。名句名篇默写,要求考生书写规范。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如下: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氓》屈原《离骚》(

6、“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李密《陈情表》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范仲淹《岳阳楼记》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陆游的《游山西村》文天祥的

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要求考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判定或解释。(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虚

8、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